王晋军(作家、文艺评论家)
山西省晋剧院经过精心打造推出劾治腐败鼎力弘扬廉政精神的新创大型晋剧《巴尔思御史》之后,引起很大轰动,得到交口称赞。一出晋剧,上演伊始,就弄出这么大的动静,缘由何在?
《巴尔思御史》从多个层面展示了山西绛州人姚天福为官执法严明、不畏权贵、刚毅正直、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熟悉元史的大都知道,姚天福的威望和功绩足以与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人相媲美,以山西人姚天福为原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和廉政为民的公仆精神,用山西代表剧种晋剧的艺术形式塑造一代清官,“亮剑”后受到广大戏迷观众热捧毫不让人意外。
用现在的词语来称呼,姚天福就应该叫做“反腐名臣”。姚天福是我国元代著名政治家,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以反腐著称。巴尔思”表彰杨天福刚正不阿,不避权贵的老虎精神,并以物重赏。而对于赏赐之物,姚天福坚辞不受:“臣职居纠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看到这里,我们也许多少悟出了此剧以《巴尔思御史》命名的匠心之所在。
姚天福不仅平反昭雪了大量冤假错案,而且对造成此类案件的昏聩无能的庸官也进行了铁腕整治。诸如乐城县吏草菅人命案、三河县古铜印案、武平县刘成暴死、遵化县五具冤尸案,对这些疑案的审理,反映了姚天福久经按察事故,熟谙御史之责,洞察细微,决断明识,料事如神。姚天福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及时上言忽必烈,纠正了御史台设两位大夫的弊端并改正了撤销各道按察司的错误之举。
应当说,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期待问世的一部好戏,现在的上演版戏长两个半小时,但是观众自始自终看得很投入,很着迷。从专业角度看,这个剧编得很好,凸现出编剧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剧本的用词用句非常到位,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环环紧扣,耳浸目染,寓教于史,在教育人的同时感染人,在感染人的同时教育人!此外,还应当特别指出,该剧本题材好、角度妙、结构顺、手法高,立意深刻高远,人物塑造鲜明生动,戏份充盈十足。在舞美、灯光、服装等方方面面,都有许多新的进步与展示,剧中的演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少壮派挑起了扛鼎之作,真正是新竹高千尺,可喜又可贺!
当演出在扣人心旋弦的节奏中进行,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观众不禁要问:在一个元蒙统治的王朝,汉族出身的姚天福,面对“权、奸、强、酷之吏”,何以能“发奸邪之机而夺其魄,摧强暴之锋而坏其势”呢?除了剧情提供的答案之外,在山西稷山马村青龙寺博物馆,高高耸立着一座古碑,它不仅记载着碑主生平业绩,同时也不失为今人尤其是司法干部借鉴的一面铜镜。这座碑的主人公就是姚天福。此碑身高280厘米、宽144厘米、厚50厘米,四面严严实实刻着4884个楷书阴字碑文,为元代书法家虞集所书,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碑文中揭示姚天福任职40余年间,“摧强扶弱,理冤肃化,所劾治的皆是权奸强酷之吏”的三个原因乃是:其一,元世祖的信任和重用。忽必烈除赐“巴尔思”美誉外,多次称他是本朝的“魏征”,并曰:“谁敢违犯太祖成训,御史你尽管打击,切勿放纵!”其二,家庭熏陶和影响。杨天福母亲屡屡教育其要“公而忘私”,为尽御史之责,虽死而无憾!姚天福的母亲赵氏非常贤良,有一次姚天福办事路过家门,其母告诫说:“古称公而忘私,委质为臣,当罄所衷以塞其职,勿以未忘人为恤。俾吾追纵陵,母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杨天福也对至亲说:“监察责当言路有犯无隐,苟获谴乞,不为亲累”。有人把此话传至皇帝,世祖感叹曰:“巴尔思母子虽生今世,其义烈之言当于古人中求之。”其三,正法正己,无私无畏。杨天福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自奏揭阿合马后,阿合马视杨天福久在监察院终是祸患,便乘世祖巡幸上郡大臣随驾北上的半路,突派兵马司率骑兵将杨天福捆绑至元大都(北京),原想抄家搜其财宝,以贪处之,谁料想只搜出区区几升谷米。杨天福斥:“宰相无旨详查御史,岂想造反!”阿合马慌忙释绑,俯首赔罪。
再看剧中主演的姚天福形象,造型丰腴,刻画细致,一招一式,都兼具晋剧特有的“范儿”。整个剧的唱腔设计优美,自然流畅,悦耳动听,将晋剧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亲切、道白清晰的特点都完整地呈现出来,剧中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激越、粗犷的特点,而且具有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以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亦是《巴尔思御史》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最直接因素之一。笔者在演出现场观察到,演员以优美婉转的唱腔、华丽光鲜的行头,获得现场广大戏迷观众的满堂喝彩。简言之,从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武打设计等主创人员,再到多位表演艺术家的极富魅力的演绎,《巴尔思御史》是一出文武兼备的硬功戏,可以说是精心打造,精英荟萃,精彩纷呈,精神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