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 旭/图 程 竹/文
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 现存23座近400间红墙碧瓦的古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从远处看,它如同一把琵琶,据传说,这座建筑群是九天仙女掉落琵琶之处,在琵琶穴建造房子,建造房屋时不停地敲击石头,财源便会源源不断。后来,人们根据传说,将这座古建筑群称为“琵琶”形村落。
古民居主人蔡资深,清道光二十年(1839年)生于该村,16岁随父亲到往菲律宾经商,历经10余年苦心经营和积攒,自清咸丰五年,在家乡开垦的田园果林中动工兴建蔡氏家宅,经过长达50余年的兴建,建造了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风格兼具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特点为一体的闽南大观园——蔡氏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的外部格局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中轴对称和空间高低大小的主次顺序,规模大的院落呈多进加护厝形式。房屋外墙的墙面,都以红砖精心组砌而成,红色的“面”墙是象征着建造者对于身份和地位的向往,这与中原建筑素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又是以其极具特色的流动的“线”来打动人的心灵。各建筑群体之间形成有条理、有组织的整体,使整个建筑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檐角的起翘亦如欲将展翅的飞鸟,将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飞翘的屋檐燕尾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其根脉之所系的精神家园,传递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建筑群的设计者对于细节的刻画相当卓越,梁枋、垂花、窗扇、木隔栅等均雕刻有几何图案、花鸟器物、人物故事等。这些雕刻画的图案背后其实大有文章:或是来自民间故事,或是来自神话传说,仿汉代石雕的“送别书生”,是民间贤妻送夫进京赶考的故事;青石雕“八仙过海”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细细品读昔日贤文中的真谛,蔡氏古民居兴建者的良苦用心一一浮现,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雕刻刀法老练、刻画传神,形成独特的欣赏格调,为建筑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啧啧称奇。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承载着闽南人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探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它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不仅包含了人物历史和建筑历史,更多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积淀。它具有与其他中国传统民居形态截然不同的浓烈色彩主题、大胆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对建筑装饰的极力追求,展示出海洋文化带来的外向、开放的性格特色。它从朴素的形态发展变化而来,在清末最终形成了闽台红砖聚落最为成熟的形态,其中南洋文化和闽南传统文化的特质在聚落和建筑中一直保持着共存的张力与平衡。这种以实体形态存留下来的文化,正是闽南古民居的生命力所在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