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 不搞开幕式,少见“豪华书”。虽逢百年不遇的高温酷夏,2013年上海书展却“低调”登场、“高调”迎客,为众多读者吹来阵阵“清凉风”。
笔者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书展现场看到,开放的布展空间内,数百家出版社齐聚一堂,打出了新书5到8折不等的“亲民”标价;丰富的活动展板前人头攒动,爱书人兴致勃勃地编排着自己的“日程表”,时而讨论感兴趣的图书,时而议论出席活动的嘉宾,在这里,娱乐明星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各路学者和文化名人;3个大型快递服务中心以低于普通快递的价格为购书者提供寄书服务,覆盖全场的免费无线网络和10个散布于会场的手机充电站,消除了“微信控”“分享帝”对流量和电量的担心……
虽恰逢“十周年”,但今年的上海书展并没有敲锣打鼓办庆典,便民、利民、惠民、公益的务实特色体现在办展的方方面面:讲座的主题丰富,活动的形式多样,书籍的种类拓展了,展位的布置也更加方便。
家住上海静安区的73岁的退休老人邵贻正是研究近代中西方宗教交流的“民间专家”。“我研究的领域非常小众,这次来书展本来没抱多大期待,就想来转一转,没想到还真发现了不少‘老古董’。”李星源是虹口区新北郊中学的学生,他和妈妈在书展已经逛了一整天。他一边拿着满满两大袋图书,一边饶有兴致地向笔者讲述着书展开幕以来,自己在聆听易中天、苏童、韩少功等名家讲座后的心得体会。
走访期间,笔者发现仍有少数图书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价格动辄数百上千元。不过,这些图书看的人不多、买的人更少。读者陈先生说:“典藏版、精装版书籍的确有一定的收藏和馈赠价值,但读书重在读内容,而非包装。”不少读者表示,让书籍“减负”,任思想“遨游”,告别奢靡,“清凉风”可以吹得再爽快些!(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