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清
周敦颐于宋皇祐二年至至和元年(1050—1054)在桂阳(今汝城)任县令,此时是其理学思想蕴育、形成、成熟的重要时期,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形成了濂溪理学思想体系。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濂溪理学对汝城影响深远,汝城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濂溪理学印记。
湖南汝城城西五里,山间盆地中有一村名为朱家湾,耒水河在此蜿蜒如S形贯穿村子。周敦颐以水分土,立见阴阳两半,S形的南边地势较高,为阳;S形的北边地势较低,为阴。一幅天然太极图跃然眼前,他辨机悟道,蕴思出《太极图说》,成就了阐释天、地、人的哲学鸿篇,萌生了理学架构,以此为引信,引燃了理学之火。
理学是一门哲学,濂溪理学的哲学思辨观点,最重要的体现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太极图说》用“无极”“太极”“阴阳”“动静”“三界”“四时”“五行”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揭示自然界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相生相克和消亡的原因和规律,它代表濂溪理学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以其“五行之气感动而生善恶”,揭示了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使濂溪理学所主张的社会观有了自然世界的依附。也就是说,精神世界有了物质的结合,从而使其所倡导的理学社会规范具备了有理、有据、有形的根,使理学学说成为千百年来普遍信服、认同的理论。
汝城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初建于县署大成殿侧,名濂溪祠,以祀周敦颐。明洪武六年,复建濂溪阁于县厅之东,置肖像祀之。明成化年间,构楼于爱莲池上。明正德年间,改建于县西南桂枝岭麓。明嘉靖三十三年,增建讲堂学舍,正式命名为“濂溪书院”。清初被毁,清嘉庆九年,在县西约一里的金凤岭重建濂溪书院(即现址)。800年来,濂溪书院虽九易其址、四更其名,然薪火相传保存至今。汝城以濂溪书院等4个书院为理学教育大本营,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汝城的文风、官风和民风。
汝城古祠堂有710多座,可以说是村村有祠堂、族族有祠堂,而且建筑精美,文化气息浓厚。许多古祠堂的大门两侧或大堂上,都有“忠、孝、廉、节”四个醒目的大字,且都为大理学家朱熹手迹仿体。汝城古祠堂无不把理学的思想教化作为根本。在祠堂命名上也尽显理学精义,如“敦本堂”“叙伦堂”“五礼堂”“三省堂”“克复堂”“五经世第”等。一些古祠堂的堂联也尽显理学内涵,如马桥乡外沙村“太保第”联云:“考亭理学源流远,恭简勋猷德泽长。”其巧妙地把朱熹和朱英这两位理学大师、理学名臣连为一体。土桥镇周家村周氏宗祠联云:“国勋已见排诸吕,家学曾经授二程。”其把周敦颐倡立的理学尊奉为家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亲切、更值得崇尚的呢?汝城古祠堂秉承理学教化宗旨,将“仁、义、礼、智、信”阐释教化得非常具体。
千百年来,受周敦颐“爱莲(廉)守拙”、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影响,自宋代以来,汝城出官多忠直廉洁,“崇理尚德”始终是汝城精神之魂。他们忧国忧民,耿直忘我的事迹仍为人们乐道。在永丰乡先锋村,有一座古祠堂叫“诏旌第”,其门楼两侧楹联为:“世德千秋重,君恩万代荣。”门楼斗拱正中镶嵌一块“圣旨”牌,这是为纪念朝廷旌表周氏九世祖周如尧义举而建。明成化十八年,天下大旱,饥荒四起,周如尧捐粮千担赈灾济贫,皇帝特颁圣旨将周氏朝门谕为“尚义门”。
(作者系湖南省汝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