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公共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由点到面,推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联动发展
江苏吴江百姓戏台天天乐
民间流动图书馆邀请市民“坐看一天书”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辽宁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城乡百姓




 中国文化报 >  2013-08-2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点到面,推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联动发展
——解读成都市文化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之第二变

    “成都文化四季风·劲舞暖冬”大型群众广场舞比赛

编者按:在上一次的报道中,本报解读了成都市文化馆通过创新思维,发展“全域型”文化馆,指导和推动成都市城乡文化阵地建设,搭建起完善的四级阵地服务网络平台,为实现城乡交相辉映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在本期,我们将剖析成都市文化馆如何运用四级阵地网络,通过创新运作,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的活动网络,实现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联动发展。

    基层文化最有影响、最具人气、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莫过于群众文化活动,这是公共文化服务最直观、最生动、最具活力的体现。成都市辖20个区(市)县、315个乡镇(街道)和3341个村(社区),伴随各级基层文化阵地的全覆盖和15分钟文化圈的形成,该市强力推进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四级联动发展,每年组织开展大型集中示范性活动150场、小型广场文化活动1万余场,累计吸引300余万人次直接参加,城乡互动、全域覆盖、全民同乐、欣欣向荣。

    “可以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的,不单是历史文化遗迹,还有当代文化诉求表达以及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而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正是当代文化诉求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活动不是单一的、零散的,而是系统的、有整体意识和精神汇集的具象,这样的活动才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号召力,并以其影响力成为城市文化的表达。”成都市文化馆馆长贾磊说,“群众文化活动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馆人,应该立足城市文化精神高度,将这一优势载体发挥出最大效应,响应当代文化诉求,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形象。”

    成都市文化馆从2008年开始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了“由点到面”,即将分散的活动串联起来,以重点带全面、以全面促重点,抓品牌重影响、抓特色重带动、抓规模重成效,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纳入整体化、系统化开展模式,建立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联动机制,走出了群众文化活动大发展的新路子。

    着眼统筹建立群众文化活动联动机制

    成都基层文化活动一直有比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分布不均、水平参差、重复单调、受众面小和影响力弱的问题。

    2008年,成都市文化馆由发展自身品牌转为面向全市“走出去”:一是以“成都风”群众文化活动为突破口,将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群众参与面广、社会覆盖面大、文化传播力强的“成都风情节——我们的节日”“舞动蓉城——全市广场舞大赛”“天府艺术大行动——摄影大赛”等全市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捆绑运作,统一推广。“成都风”由初具规模到产生社会影响,其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清晰,特色影响和社会效果凸显,获得了全国首届群众文化品牌称号。二是实现成都群众文化活动名牌——成都故事讲座由“阵地服务”到“联动发展”,让讲座走进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巡讲,指导区县设立故事分坛、分站,开展基层故事员培训、组织故事员比赛,讲故事活动在基层蔚然成风。三是依托国际节会、大型节庆活动以及“成都文化四季风”等大型文化活动,建立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联动机制,将全市特色活动集约运行,整合资源、联动发挥、统筹安排,提升活动的规模和档次,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公共文化活动网络。

    着眼引领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发展

    成都市文化馆一直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一方面着力打造阵地自有活动品牌,另一方面通过统筹指导、示范带动,推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成规模、出影响,走上常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成都故事·百家谈”市民公益讲座和“约会艺术·大家来”是成都市文化馆打造的两大重要服务品牌,“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故事讲座创新讲述方式和传播方式,抓取时代新内容,整合各种表达方式,凸显亲民的特点,6年来邀请到100多名专家学者开展了400多场讲座,受惠民众20余万人次。讲座还深入乡镇社区巡讲、辅导,带动了“鹤山讲坛”“桂湖讲坛”等一批基层讲堂的产生。“约会艺术·大家来”以“人人都有一项文化爱好”为目标,以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为载体,建立总校(成都市文化馆)、分校(区县文化馆20所)、辅导站(乡镇街道文化站318个)三级管理机制,实现工作统筹部署、管理统筹制订、人员统筹培训、师资统筹交流的“四统筹”,全面开展市民公益艺术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0万余人次,助推人才队伍建设和公共文化人才百千万工程。

    在两大品牌和“成都文化四季风”的带动下,全市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百花齐放,“春熙放歌”“快乐周末群众大舞台”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在基层区(市)县全面开花,成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着眼创新探索群众文化活动新模式

    采取媒体联姻形式创新群文活动运行和传播模式。根据活动性质和类别选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移动通信等多媒介平台,精心策划、深入推广,在较短时间迅速传播渗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例如,成都市文化馆与主流媒体《成都日报》合作,开办故事专栏和群众文化专版,每周讲述一个故事,每月策划一次宣传活动如“文化追梦之旅”“文化馆长当导游”等,让广大城乡群众定期关注参与全市文化互动;与省市电视台联手举办“成都文化四季风——想唱你就来”、舞蹈创意竞技秀“耀舞扬威”等,600余支参赛队伍、上万名群众直接参加,通过各种媒体观看比赛的市民突破20万人次。

    制作公共文化服务主题故事微电影。今年,该馆尝试以微电影形式表达、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拍摄制作了微电影《治国的演讲》,以百姓故事、小人物感受为切入点,以细腻的表达、生活的真实和内心的共鸣,诠释了成都市文化馆“成都故事·百家谈”和“约会艺术·大家来”两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服务效应。微电影由该馆职工和市民艺术培训学校的老师及学员本色出演,被推选为2013年成都市党员教育片,并报送参加中组部组织的“全国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选活动”。

    推广数字文化活动。依托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成都市文化馆采取三维虚拟和远程结合方式,举办“畅想中国梦、展示新四川”——成都市群星璀璨美术书法摄影主题创作等各项展览活动,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参观。成都市文化馆还尝试与网络广播电视台、腾讯微信、新浪微博、手机电视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合作,在群众赛事活动中推广网络宣传,搭建节目视频专区展示,开启网络投票、排名查询等功能,让成都的活动“走出去”,扩大对外影响。

    着眼需求彰显群众主体地位和活动公益特质

    成都市文化馆在统筹开展全市文化活动时,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对接,突出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始终把握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宗旨。从活动范围来看,既有依托四级网络开展的阵地活动,也有在学校、政府、部队、企业、工地等地开展的活动,体现了多元化运作的特点;从活动内容来看,有音乐会、歌唱舞蹈比赛、讲座讲坛、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志愿者活动、节日庆典、民俗特色活动等,体现出姹紫嫣红满园春的局面;从活动主体来看,群众既是活动的受惠者,更是参与者,“成都故事·百家谈”专门开辟老百姓“身边事”栏目,“约会艺术·大家来”免费培训使“人人都有一项文化爱好”,“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活动不设门槛,不限年龄、职业、性别,老百姓都可报名参加,各种专业特色活动更是为全市百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编后:观念的转换、服务的创新,使成都市文化馆成功实现了转型和蜕变。完善的阵地硬件搭建起来了,公共文化活动联动网络建起来了,如何培养人才、打造专业队伍,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有后劲、有生命力?起到支撑作用的人才队伍才是关键。下一期,本报将继续解读成都市文化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之第三变——由上而下,推动城乡培训机制的建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