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鲁逸飞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县始终坚持“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发展理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城乡一体,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的方式,不断提升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笔者日前采访了长沙县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邹春林,他表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长沙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级文化中心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站为主干,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为网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纵横全县、覆盖城乡的十分钟文化圈,文化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有保障、有阵地、有人员,人民群众在各个文化阵地开展活动,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政府保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财政投入,构建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长沙县委、县政府有着深刻的认识。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以来,该县坚持科学规划、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生态文明同谋划、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到2012年底,共投资4196万元用于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680万元用于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941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建设、总投资3.5亿元用于长沙县星沙文化中心建设。截至今年7月,全县已建成镇街综合文化站20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235个、农家书屋288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该县已建成的文化站都配齐了图书室、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室、培训室、排练室,并实现了免费开放;已建成的村(社区)文体活动室都配齐了图书、健身器材、篮球架、乒乓球台、音响、民乐器材、腰鼓等文体设施,保证群众都能就近、自由的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场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讲有故事、办有经费。
因地制宜,坚持群众满意为标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实现常态化
长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冯武斌介绍,该县紧紧围绕“以文惠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的创建理念,把群众作为创造文化的主体、演绎文化的主角、共享文化的主人、营造出了百花齐放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
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金井镇综合文化站的乡村数字电影院乃全省首创;江背镇综合文化站多功能演艺厅打出了演艺牌,让群众每周五都能欣赏到一台较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开慧镇综合文化站的“湘绣陈列厅”展示了开慧湘绣的精湛技艺与传统文化;福临文化站则适时推出了群文品牌“福临之夜”,群众将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在全镇各村巡回演出;双江镇综合文化站引入滚灯车、锣鼓亭子等非遗项目,形成品牌,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竞赛活动。每年年初,长沙县即公布全年的文化体育活动,利用政府门前的星沙文化广场组织开展每年不少于40场的“五彩星沙”广场文化活动,其中民间歌手赛、广场健身舞赛、戏剧票友赛、合唱比赛、业余文艺团队原创节目比赛、百团展演、龙狮比赛等,均已成为固定节目,县文化主管部门不仅适时引导,而且还根据展演情况,从资金上对团队实行奖励扶持引导,这些活动既促进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经常化,又为业余团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
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12年长沙县政府的文化惠民工程为全县各乡镇、社区送去了100多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大餐;县电影公司还开展了送电影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活动;组织县电影公司为全县九十大寿、九十五大寿、百岁大寿的老人免费送上庆贺电影,县文化艺术团为百岁老人免费送上文艺节目,受到全社会的好评。县文化馆、图书馆在全面实现免费开放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面向全社会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开办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免费培训班,每年有1200多人受益;县图书馆还成立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服务队”;县文化馆在产业工人集聚的泉塘街道成立产业工人艺术团,这些举措不仅真正惠及基层老百姓,而且使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文化娱乐、科技普及、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的中心,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目前长沙县引入社会化运作的金音艺术团在江背镇综合文化站进行每周一次的演出,社会反响良好。
机制创新,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场地等硬件建设是基础,群众性文体活动是载体,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提升文化素质是核心,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长效保障机制是关键。
对此,长沙县文体广播电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县一是抓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改革,选拔一批热爱文化工作,并有一定文艺特长与文化热情的干部任文化站站长,并配备了财政保障的文化专干,使乡镇文化站有阵地有人抓。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全面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采取由县文化馆的辅导老师分乡镇包片包干的方法送培训下乡,对全县基层文化干部进行指导,有效带动和提升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目前该县95%以上的村(社区)都有一支以上的业余文艺团队,各种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遍地开花。广泛引进人才,制定优惠政策,育人、引人、用人和留人的机制基本形成。二是抓投入机制建设。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由县财政安排,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乡镇、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充分调动乡镇、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也确保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管理与利用。三是抓管理机制创新。长沙县制定出台了《长沙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绩效考核方案》,《农家书屋评星定级与摘牌淘汰办法》、《村(社区)文体活动室管理办法》等制度,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考评纳入县对镇(街道)与县直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你追我赶促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