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湖湘文化·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教育济当代 理论烁古今
洋学生凤凰学艺 非遗注入新活力
湖南国际旅游节将简朴“瘦身”
“非常侗人”享誉凤凰音乐节
长沙“流动图书馆”方便市民借书
湖南省图书馆建设五大资源库立体展现湖湘文化




 中国文化报 >  2013-09-04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济当代 理论烁古今
——记长沙师范学校的“特立文化”现象

    新生第一课参观徐特立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周智湘 摄

    杨晓东   屈晓军

    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在长沙师范学校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一张张青涩懵懂的面孔。与众不同的是,这群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不是军训或师生见面会,而是去校园里的徐特立纪念馆举行成人礼——聆听学校创始人、老校长徐特立的故事。还有与众不同的是,这所已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如今还依然沿用着百年前创办之初的校名——长沙师范学校。学校党委书记彭世华说,老校长徐特立办学之初就曾勉励教育人:“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师应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人师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我们要造就有一定立场、一定方向的人格。”徐老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性,继承和弘扬“特立文化”,应成为当下中国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徐特立,1877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18岁起从事教育工作,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中央苏区建设、二万五千里长征、陕北边区和新中国的建设,历任中央苏区教育部副部长、代部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宣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1912年,徐特立白手起家创办了长沙师范学校,开启了自己的教育救国之路。徐特立视长沙师范为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业,曾两度担任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虽然身居北京,年事已高且政务繁多,但始终割舍不下这份情感,先后9次回校视察指导,最后一次已是89岁高龄。

    在长沙师范学校校园内,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6年题写馆名的徐特立纪念馆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全国唯一一个以徐特立名字命名的纪念馆,2010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设序厅、“革命老英雄,当今一圣人”“教育济当代,理论烁古今”“文章垂万世,师表启后昆”“徐老奠基业,老校焕新颜”5个展厅,系统展示了徐老光荣、革命、伟大的一生,以及徐老艰难创办、苦心经营、深切关怀长沙师范学校的相关情况。如今,这里已成为每年新生举行入学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站。

    该校徐特立广场的杏坛,记录着1908年徐特立在长沙修业学校教书时“断指血书”的革命故事,“请开国会,断指送行”8个鲜红大字昭示徐特立的“特立独行”。紧邻杏坛的师恩台,是游人最多的地方,这里呈有如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田汉、许光达等徐特立学生的介绍。在师恩台正中间一个半圆形石墙上,镌刻着毛泽东对徐特立发自内心的感言:“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石墙的背面则刻有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祝贺徐特立60岁生日的亲笔信。

    说起“特立文化”,学校党委书记彭世华感触颇深,2007年,他就曾获得湖南省内教育界的最高奖——徐特立教育奖。他说,“特立文化”的精髓就是艰苦奋斗,当年没有场地和经费,老校长白手起家办起了学校,靠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百年来,学校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几代学人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得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很幸运,我在长沙第一师范和长沙师范都有过任教经历。在这两所学校我都感受到徐老的教育风范。徐老当年当校长时,教员坐轿子,他步行;教员吃小灶,他和学生吃大灶;教员穿皮鞋,他穿草鞋。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校长李学全这样诠释“特立文化”。

    李学全介绍,为更好地弘扬“特立文化”,挖掘徐特立教育思想和革命精神内涵,1981年底,学校就成立了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1982年,学校创办《徐特立研究》杂志;2009年,学校成立徐特立研究所,为徐特立教育思想及理念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现在,学校已成为全国的徐特立研究中心。

    如今,长沙师范学校已将学习徐特立教育思想,贯穿到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弘扬和传承徐特立教育思想成了实实在在的一种“特立文化”现象。多年来,学校打造了一系列徐特立品牌活动:“特立杯”教育技能赛、“特立杯”书画赛、“特立杯”英语演讲赛、“田汉杯”合唱赛等。让莘莘学子在活动中,感受“特立文化”的影响和魅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