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锐
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农闲时节哪里逛?抽烟喝酒打麻将。”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专业院团深入农村、社区,就地搭台。送戏下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文化生活贫乏的难题,但也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院团与农村的供需矛盾。
以山东为例,山东于2012年起推出“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旨在充分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让每位村民均可享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带来的实惠。如果仅靠专业院团,这一工程目标显然难以实现。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日前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行政村总数与市、县级专业、民营院团总和比例大概为100比1,即全省每家文艺院团每年需赴基层演出约100场,这显然不切实际。首先,各地村落分布比较分散,部分村庄地处偏远山区,院团奔波时间较长;其次,不同时节村民的劳作时间有变化,若在农忙时节演出,会影响送戏下乡的效果。结合本省实际,山东充分发挥基层庄户剧团作用,成效明显。此外,山东鼓励省级文艺院团下乡演出,并规定演出场次,也取得一定成效。
多种演出主体互补,为送戏下乡实现广泛覆盖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如何监管、如何保证送戏效果的问题也摆上了台面。此前山东某地曾声称当地已提前实现送戏下乡全覆盖,但记者调查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个别地区弄虚作假,将一些民营院团在乡镇大集的商业演出冒充送戏下乡,在上报材料时更是虚报演出场次,当地很多村民表示村里从未演过戏。要想保证送戏下乡取得成效,笔者认为政府、院团、文化主管部门应形成合力。
政府层面应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以“区别对待、分级负担”的原则设立演出专项资金,对各地送戏下乡活动进行补助,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文艺院团在完成规定任务同时,应将送戏下乡视作锻炼提升团队创演能力的契机,多给年轻演员创造登台机会。文化主管部门则应建立健全监管系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方式,摸清行政村和各地文艺院团情况,在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对演出安排、实施情况进行网上公示;结合不同地区基层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采取菜单式服务,实行阳光透明的政府采购,统筹调配演出资源。
一位长期研究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专家表示,设施落后、形式单一、内容贫乏已成为阻碍基层文化繁荣的“三座大山”。文化产品资源稀缺、供给不足正在助长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已实现“电视家家有,网络户户通”。相比于电视综艺节目,多数基层群众却更希望看一台精彩的传统大戏。这台戏的艺术水准或许不是国内一流,但演员表演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味儿”却寄托着百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渴望。从这一层面讲,破解农村看戏难题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