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的东南角,有一个济南72名泉中喷涌水位最高的泉——月牙泉。
泉畔西邻一座两层旧式小楼,门牌上写着“东流水街105号”,字迹已模糊不清。门匾上“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点燃山东革命燎原之火的地方。1925年至1927年,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曾在此处秘密办公。
顺着公园内的路标指示,记者来到月牙泉。只见泉水欢腾,咕咕从石中涌出,顺势叠瀑而下,形成月牙飞瀑的景观。池水清澈见底,艳丽的锦鲤悠闲地游来游去。泉池的北岸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东流水街旧址”的字样。一座前后两进的小楼便呈现在眼前,灰砖青瓦红墙,玻璃门窗。由东门走进楼里,可见一处院子,院子的东、西、南三面皆有二层楼,小院的北面是长廊。顺东侧楼外的石梯拾阶而上,可见墙壁黑色花岗岩上刻着“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1925—1927”,这里1977年被定为山东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党史馆馆长王音介绍,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创始人王尽美和邓恩铭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山东早期共产党员鲁伯峻等人曾在这里入党宣誓。1925年前后,中共中央派任弼时、邓中夏、关向应等来山东视察工作,也曾在此居住。“1985年辟建五龙潭公园时,拆除了周围民居,保留此二层小楼,并维持当时面貌。”王音说。
登上石梯,推门而入,屋子一共有八九平方米,分成两间。外间的玻璃展台上摆放着两个饭盒。一个是王尽美当年在此工作时用过的,另外一个是邓恩铭入狱时使用的,都是原物。此外,展品中还有当时在济南广为传播的进步书刊。“屋内的格局、布置都是原来的样子,没有改变过。”王音介绍。屋内是木地板,由于时间太久,已经变得非常脆弱,所以并不对外开放。
据五龙潭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院子现在叫做尽园,是为了纪念王尽美同志而命名的。西边接长廊的仿古亭子,是立在古温泉水中的美铭亭(取王尽美、邓恩铭名字中的“美”“铭”二字)。
为什么当年王尽美、邓恩铭等早期共产党员选择在东流水街办公?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里地处城门之外,且街巷错综复杂,易于行动且便于隐蔽。另外一种说法是,东流水街,泉清水净,交通方便,环境优美,为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是济南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祥地,阿胶、染织、造纸、电力、面粉等行业最早的生产厂家都设在这条街上。在这些民族工业的工厂里有大批的产业工人,而这些工人正是我党早期开展运动的主力军,所以我党选择在这里办公。
中共济南党组织成立之后,把组织工人运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深入到工厂,进行宣传、教育活动。1922年,王尽美主编的《山东劳动周刊》创刊,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1924年在丰年面粉厂开展秘密活动,成立工会。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工人自愿节衣缩食支援上海阶级兄弟。同时开展向资本家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斗争。选定在东流水街105号赵树堂阿胶庄楼上作为办公地点。为避免引起注意,王尽美、邓恩铭二人分别以小学教师和商人的身份进出这座小楼,他们草拟文稿、油印报刊,秘密进行革命工作。
1925年,王尽美因病逝世。1927年下半年,邓恩铭回到山东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经常在这座小楼里办公、开会,并与全省各地的党组织保持秘密联系,推动全省革命工作的开展。
在省委机关旧址北侧,鲜花松柏间矗立着王尽美和邓恩铭的雕像。1991年,省委机关旧址南侧,建立了中共山东省党史陈列馆,馆名由老一辈革命家彭真题写。如今,这座小楼与雕像、党史馆三位一体,成为山东省和济南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党员教育基地。
东流水街已随着五龙潭公园的建设不复存在,只有泉畔的二层老楼和烈士的遗物,成为古街和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在那段阴霾的岁月,这座小楼的灯光犹如灯塔,给山东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济南及山东的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