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北记者 徐 超 王永娟 通讯员 韩 谦 肖 勇
9月6日,在湖北十堰的东风汽车公司工人俱乐部内,两个多小时的2013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星荟萃”群众文艺展演,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来自湖北、河南、陕西、重庆4省市的13个各具地域特色的节目,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门类。其中,舞蹈《哩嘞响》、曲艺说唱《关中八大怪》、谐剧《电话响过之后》、男女对唱《群星耀中华》、三弦书《孝子》等节目均是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决赛的作品。
此次展演由湖北省十堰市委宣传部、十堰市文化体育局、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十堰市群众艺术馆承办,是提升十堰文化软实力,促进十堰毗邻地区的群文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坚持把文化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地处鄂西北边陲的十堰市,市县财政尚属“吃饭财政”,文化惠民工作何以枝繁叶茂?十堰市副市长刘学勤给出的答案是:依靠经济增长的单兵突进是危险的,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必然是文化与经济齐头并进、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相得益彰。
文化设施相对不足,一直是困扰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十堰市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部门扶持的同时,也在逐年加大地方财政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社区文化室建设工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十堰大剧院、十堰市南水北调博物馆、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先后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为了切实改变城区文化“灯下黑”的现状,将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切实延伸到群众身边,十堰市65个社区文化室在享受每个文化室5万元省级设备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又被纳入十堰市2012年至2013年度政府“十件实事”,分两批投入资金1300万元,为每个社区文化室添置了电脑、音箱、图书、乐器、服装等急需的文化物品,居民读书看报、排演歌舞的娱乐条件大为改观。如今,在十堰的广场、公园或社区,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夜幕降临,玩彩船、扭秧歌、说快板……到处都有居民活动的身影,他们在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现着文化生活的新景象。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十堰还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服务模式,精心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本土文化活动品牌“人民广场大家乐”和“周末剧场”均已经连续举办上百场活动,直接惠及群众8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十堰面向社区、广场、学校、企业、农村建立服务点,精心组织“三下乡”等各种文化活动,将优秀图书、剧目等文化资源送到群众中间,被群众亲切地誉为发家致富的“信息港”、沟通交流的“联谊所”、充实提高的“加油站”。
如果说“送”文化是为了破解文化惠民城乡二元结构的权宜之计,那么“种”文化则是实现广大群众文化需求均等性的根本措施。
十堰充分发挥社区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基层文化生力军的作用,扶持民间演出队伍,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郧县的“农民演艺队”、竹山的“特色文化户”、丹江口市的“农村文化互助合作社”等一批农村特色文艺团体,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品牌和名片。据统计,该市各类特色文艺团体达到2112家,年组织活动7100余场次,农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从他们中间走出了罗成贵、姚启华、查茂华等一批民间民俗文化带头人。十堰市文化体育局局长牛孝文深有感触地说:“可别小瞧这些民间艺人,他们可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草根明星’!”
这次成功举办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星荟萃”群众文艺展演,首开湖北省跨省市组织文化展演活动之先河,荆风楚韵、陕西秦腔、中原豫剧、巴渝文化集中展示在一个舞台上,文化惠民的范围得到扩展。十堰市民张立欣说:“演出太精彩了,太漂亮了,不出十堰就能欣赏到这么多风格多样的节目。我们就需要这样的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