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夜
9月7日,澳大利亚大选结果揭晓。托尼·阿博特成功当选该国总理,陆克文败选。此次大选中,阿博特力推“亚洲优先”的政策引起了诸多媒体关注,其实,其以自由党文化艺术发言人乔治·布兰迪斯为代表所打出的文化牌也颇有兴味。
澳大利亚:“创意国家”命运受关注
在竞选过程中,澳大利亚自由党和劳工党的主要战场虽然集中在政治、经济层面,但文化艺术领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两方执政理念的交锋阵地。
陆克文代表的劳工党所打出的文化牌主要是于今年3月推行的“创意澳大利亚”文化新政,这是继1994年时任艺术文化部部长保罗·基廷提出的“创意国家”理念后,澳大利亚政府首次提出相应的文化政策。根据该计划,澳大利亚政府将在今后4年内,投入总额达2.1亿美元的资金发展文化事业,包括推动从事文化创意工作的艺术家、企业和私人捐赠者之间的合作,支持艺术家培训工作,吸引国际电影制作,以及发展电子游戏设计、土著艺术及数字制作领域等。
作为自由党的代表之一,乔治·布兰迪斯针锋相对地指出,在上届政府执政的后期,“创意澳大利亚”计划已被严重忽视。当时即以“阿博特政府艺术部部长”自居的布兰迪斯提出,澳大利亚的文化艺术政策应基于6项原则:诚信、卓越、自由、自信、亲和、可持续。不过,他也提到,如果自由党当选,将削减部分文化艺术基金的经费。
竞选过程中,绿党也发布了一系列文化和艺术政策,包括支持区域艺术发展和投入1200万美元以扶持年轻艺术家、投入2700万美元以支持社交媒体发展的计划。
随着陆克文的落败,“创意澳大利亚”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不过,也有部分分析人士表示乐观。佛林德斯大学学者朱利安·瑞克认为,无论谁当选,“创意澳大利亚”的框架性遗产都将继续发挥作用。他认为几个党派在支持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层面并无太大分歧。
此外,就在9月3日,澳大利亚南澳州阿德莱德艺术中心基金与南澳大学签署备忘录达成合作,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供180万澳元资金建立亚太艺术文化领导中心。
德国:比比谁更懂文化
德国也将迎来四年一度的全国大选。
日前,社民党、绿党等党派纷纷用文化手段拉票——社民党候选人施泰因布吕克起用德国文化政策协会会长奥利弗·舍伊特加入竞选团队,外界认为这一举措是施泰因布吕克以文化为切入口争取民意的标志。不久,舍伊特便提出了“我擅长宣传,我们懂得文化政策,社民党可以胜任总理”的竞选口号,利用文化手段为自己“加分”。舍伊特主张尊重文化多样性以促进社会和谐,推崇跨政党的文化政策。绿党候选人于尔根·特里汀在竞选中则以“文化人”的形象示人,在竞选中表示自己是一个戏剧迷,经常去剧院看戏。在6月10日进行的一次辩论中,特里汀表示,德国需要在文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相关资金也应该更合理地进行分配。
在以往的德国大选中,文化一直不受重视。竞选团队往往认为,在文化方面很难提出一个新颖的竞选口号。因此,争打“文化牌”的现象在德国大选历史上实属罕见。不过,数位候选人打出的“文化牌”目前还没有得到德国媒体的认同。德国媒体认为,候选人的文化新政除了简单的口号和想法外,具体方案乏善可陈。
美国:希拉里出书似为参选铺路
虽然希拉里·克林顿从未透露是否有意在2016年再次参加美国总统竞选,但不少美国民众呼声甚高。离任后的希拉里于4月接受出版社约稿,拟于2014年出版一部外交生涯回忆录,被外界视为其吸引公众注意力的预热手段。希拉里此前已有自传类书籍《活着的历史》问世,在书中,希拉里大曝丈夫克林顿的风流史,但该书最终为她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持续不断的社会关注。
6月13日,希拉里在芝加哥发表离任后的首次政策演说,称授权于女性是“21世纪最伟大的未竟事业”。当天,比尔·克林顿还宣布正式把“克林顿基金会”更名为“比尔、希拉里和切尔西·克林顿基金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由此评价称:“希拉里得到接触亿万富豪和世界级领袖、站上国际性舞台宣传自我的契机。所有这一切,都是其他潜在的2016年总统大选参选者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似乎在为希拉里参选铺路。”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电影制片人也突然对希拉里表现出浓厚兴趣。除讲述希拉里早年经历的《罗德姆》外,美国广播公司还宣布将推出一部有关希拉里的4集短剧,记述希拉里作为美国“第一夫人”、纽约州参议员以及国务卿的传奇人生。据透露,该片或在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播放。有外媒报道称,CNN旗下电影公司也有意赶一赶“希拉里风潮”。该公司表示,将邀请曾获奥斯卡奖的知名导演执导一部有关希拉里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