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省 史探微
◀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
▼阖闾古城全貌
若非置身其中,断难体会白居易“江南好”的韵味。如果说无锡是中国内陆首选的宜居城市,那么滨湖则可以实现“诗意栖居”的梦想。用程红副区长的话说:这是一个甜美的地方。这种“甜美”的感觉不只是因为滨湖人率先进入小康,正迈向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缘于裹挟其中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生命以及幻若仙境、清丽秀美的山水自然。得山水,文化化育出的滨湖天地,精致而优雅,动感又时尚,大气且通达,这里可以安放、温暖人心,又能催人奋进;这里能让过往者说:“忆江南,念滨湖”;更使定居者言:“江南好,滨湖美”。滨湖文化,既呈“化人”之境,又现“人化”之势,经典诠释着诗意江南的真谛。
钟灵毓秀出江南,包孕吴越源滨湖。无锡滨湖拥有自然天成的绮丽山水,也曾滋养高自标致的风流人文。不过,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滨湖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文化建设的裂痕极为明显。而如今,滨湖人励精图治、革故鼎新,经历了从经济振兴到文化复兴的艰难历程,其文化形态实现了由农耕文化经工业文化再到生态文化的质的飞跃。这不仅昭示着滨湖区社会经济发展已从“硬实力”驱动而进入到“软实力”着陆的新阶段,也意味着滨湖人的文化意识已由自然、自醒,而跨入到自觉的状态。文化自觉延展滨湖的人文家园,再造滨湖的精神血脉。
如果以改革开放开始为起点考量,滨湖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无锡行政区划中的郊区,以大运河为界,滨湖在河西,当时郊区人常被河东的城里人称为“三里人”——即湖里人、山里人、田里人。确实如此,农耕文化是刚刚从“文革”中复苏出来的滨湖人文化生活的主题,顺乎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渔樵耕牧的生活中也许只有湖面飘来的船歌,抑或山里清脆的竹笛曲,傍晚农家传出深沉的二胡声才透出淡淡的文化气息,但这毕竟是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文化。随着乡镇企业在苏南异军突起,滨湖人也迅即融入到发展乡镇企业的大潮中,工业化进程为滨湖迅速聚集了财富,却侵蚀了文化。由刺耳的轧钢声、轰鸣的机器声、织布的穿梭声等混合的嘈杂的交响中,历史的遗存在消失、传统的技艺被抛弃、秀丽的山水被污染,滨湖亟待转型。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郊区和马山、锡山的部分乡镇2001年正式更名为“滨湖区”。经过10多年的磨炼,滨湖铸就“山水为基、文化为魂”的新型城区形象,诗意江南的画景渐入佳境,这是一种反思工业文化之后兴起的生态文化,绿色、多样性、人性化、审美品质是滨湖文化构建的主旋律。今天的滨湖可谓是“自然(山水)与人文齐飞,传统共现代一色”,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在偏于一隅,曾被寓为无锡“西伯利亚”的马山半岛,将定位建设为知名的国际旅游岛,融于其中的灵山佛博园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佛文化胜景。灵山大佛、九龙灌浴、梵宫、五印坛城四大奇观齐聚于此,世界佛教论坛在此设永久性会址。这里有庄严雄伟的建筑、恢弘盛大的仪式和经典高雅的艺术,使追寻“众缘和合,和谐世界”的信众心有归依,让渴求灵魂安稳的凡人静心仰思。或许,从年均300万人次的人流量足以见灵山胜境的魅力。
走出马山,来到闾江口,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阖闾古城遗址博物馆——一座堪称建筑设计典范的博物馆悄然崛起。在这片春秋吴都的土地上,承载着厚重的吴文化底蕴。2008年确认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首批“江苏大遗址”。在此通过兴建影视基地、吴文化村落、水上练兵场等项目,将再现春秋吴都的千古传奇和神韵,从而成为体验、了解、研究、传播吴文化的聚集区、制高点。
中国是影视文化消费大国,但生产制作长期滞后。矗立在滨湖区长广溪湿地公园旁边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一期工程已竣工。通过对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钢架老厂房改造而兴建的华莱坞,暗含产业结构变革的轨迹,预示着滨湖文化的华丽转型。这里将集影视制作、作品原创、人才实训、产品开发四位一体,成为传播中国价值的窗口,成为与世界影视文化展开平等对话的平台,也会是民众了解影视制作过程的一个通道。一期项目开放后,已吸引包括国家最大的3D公司——灵动力量总部在内的90多家企业落户,更有每天川流不息的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无锡是工商文化的发祥地。“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也只有他们一家。”毛泽东曾经如是说。当年荣氏家族世代生活的荣巷老街正修缮整合,荣氏博物馆已正式开放。漫步老街可以领略荣氏家族实业救国、经世致用、崇德重教、立身修性的遗风,能触摸到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轨迹。
佛文化、吴文化、影视文化和工商业文化是滨湖文化机体中具有标志性特征的4种形态。实际上,当下的滨湖文化已呈现多元共生、多样共存的生态文化特质。在这片土地上,坐落有国内知名的“211工程”大学——江南大学,为国家培养科技和文化精英;散落着或精巧或庞大的文化广场,市民可以舞动身躯、强健身体、充实心灵、放松休闲;无锡大剧院是高雅文化展现的舞台;民俗庆典是民众欢愉的空间;时尚酒吧、美食街区、动漫世界,还有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赛、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等等。这里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家”,异趣同归,文以化人,滨湖文化建设的每一举措都具“五品”蕴意,即秀丽的“品相”、高端的“品牌”、醇厚的“品位”、优雅的“品质”和深沉的“品德”,正因如此,诗意江南才有了可以栖居的归属。如今河东的无锡城里人,若在滨湖拥有自己的房产,那份内心的满足是溢于言表。这正应验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句古话。
“滨湖文化传递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正能量,没有花拳绣腿,不搞形象工程,是真正的软实力的表现。”滨湖区文体局孙力民局长给予了所属区域文化形态如此自豪的评价。可以说,滨湖文化是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变革、政府组织与社会力量统一、城市智慧与科技创新交融、全球视野与地方特色兼容的结晶,其“软实力”如春风化雨,以不同方式发挥出“教化、同化、感化、融化”的强大力量,从而展示滨湖文化的绚丽篇章。
滨湖文化呈现文化价值的吸引力。山水文化与人文文化同生共融、相得益彰,审美内涵充实丰富,价值理念高远纯正,使滨湖文化得到人们广泛认同。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总经理施娟认为,华莱坞的担当不仅是在数字电影制作技术上要走向世界,而且要通过这个平台,传播中国价值,创造中国精彩,引发中国震撼。这种历史感与责任感,成就了滨湖文化凝聚人心、普惠民众的每一幕精彩大戏。
滨湖文化彰显文化知识的创造力。山水可以自然天成,文化却无法先天给定。滨湖文化凝结着知识创新的鲜活元素,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意设计等一体,她并非率性随意而为,而是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实施,她没有刻意模仿与复制的痕迹,更多的是独具个性、独领风骚的创新之举。在阖闾古城遗址公园,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吴文化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这是历史考古、建筑科学、生态自然、创意设计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滨湖文化不仅在继承保护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在开拓新的文化领域,通过与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国内一流高校的合作,构建起政产学研新模式,为滨湖文化生生不息汇集智慧、培育人才。
滨湖文化积聚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之化人,是一个由愿景而臻于“化境”的过程,这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力量。一种具象的文化形态只有被更多的受众接受、消费,才能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滨湖文化的产业体系层级清晰、主旨明确,以“太湖休闲之都”为定位的文化旅游产业,以“守望江南、原住生态”为传承的古镇古街文化体验产业,以数字娱乐领域技术领先的影视动漫产业,以“创新驱动“为目标的设计、培训、会展产业等齐头并进、协调发展。2012年滨湖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8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年总收入达34.11亿元。文化产业以强劲之势成为对滨湖社会经济整体面貌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力量。
滨湖文化渗透文化服务的亲和力。“文化民生”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是滨湖文化得以昌盛的法宝,文化共享方显文化本色。滨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齐备、内容丰富、硕果累累。在滨湖有200多支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活跃在社区、市区的文化空间施展自己的才艺,涌现出众多让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映生辉。“幸福滨湖,欢乐周末”百姓大舞台、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龙舟邀请赛、江苏名歌节暨江浙沪吴歌大赛、太湖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吸引了不同人群热情关注倾心参与。文化服务激发了滨湖文化充满活性的能量,使滨湖人在温馨安逸中感受文化生活的动感与欢乐。
滨湖文化展示文化体制的引导力。“文化是体制之母”,以人为本、设计合理、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直接引导和保障作用。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张扬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精华,滨湖的文化组织设置、职能结构、权责划分、互动关系和运行机制等都有整体性制度规范,使之能够以开放、包容和超越的理性精神,又能面向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引导和管理,提高文化投入和导向机制激活各种文化基因和元素,让民众的创造力迸发出来,以优质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陶冶民众的心性与情操。文化体制的引导,使滨湖文化不仅有了秀美江南之“形”,更有圆梦江南之“神”。
滨湖文化,开启了一段既理性反思增长发展方式,又谋求实现文化强区的逐梦之旅;开辟了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又张扬区域文化个性的崭新道路;开通了一扇既深度挖掘历史文脉又动感演绎文化时尚的示范窗口;开发了一批既站在国际前沿阵地,又不失民族文化特征的知名产品;开创了一种既延伸拓展教化功能,又可即时感受文化引领的全新境界。
江南清丽地,滨湖秀其中。文昌以载道,化育万世人。
(作者简介:言省系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史探微系无锡滨湖区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