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梁 毅
9月7日,“吴悦石书画展”在合肥市亚明艺术馆举办,共展出吴悦石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精品100余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其艺术风格和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赵长青称:“在文人画领域,吴悦石堪称一面旗帜,他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坚持传统又不断地探索创新;他又是大学问家,他的画和字,不仅是画出来、写出来的,更是学问养出来的。”
作画写字靠的是笔墨功夫,欲达高妙境界非功深气足不能有所获。吴悦石的山水画中,远山近树、沟壑丛林,常能看到金石味甚深的线条、奇趣迭出的造型以及禅理入境的物象。若看过其《快意斋论画》,便可知他所依凭的是坎坷人生的丰厚阅历和经年学问的浸染积淀。吴悦石在谈到他所理解的笔墨时说:“笔墨是和心相通的,蘸了墨在纸上画一道,实际上是心画,不是笔画,如果把它看成是笔画,只是形式。如果懂了心画,就知道得之于心、发之于手,心手相应。如果不是心手相应,出来的就只是笔画。这里边有境界的不同。”
艺术家是拿作品来说话的,一种理解是考量艺术家存在的价值是其作品,其余皆可不论和少论。还有一种理解,即艺术家是通过作品来表情达意,我们藉此可窥艺术家内心深层的艺术取向和精神境界,其艺术见解、生活态度、情志思想深浅不一地展现于众人目前,就看观者感受力和鉴赏力的高下。
观吴悦石的画,常感胸中之气盈怀,几欲喷涌而出,这恰是审美体验共通的心理模式。其实观画者的胸中之气,概由画作所传达的情志所摄,而作为此种情志本体的创作者,如果胸中无气,那么作品便不能有所体现,笔墨自不会任情随兴。一幅名为《秋收》的画,画面中箩筐满盈稻谷,豆角玉米铺地,初看只以为是说农民丰收盛况,然观题字,才知作者之意:为记念二零零六年取消农业税而作。可以想到,此作落笔之初,缘于作者对现实心有所感,方有动笔之思。题字只为“记念”,并未有装腔作势的欢呼雀跃,可见作者作画之情志,不同于刻板摹画的惯常表达,有新意而无俗气。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这样评价吴悦石画作的创新精神和时代风貌:“我们的创新不是建立在猎奇,也不是建立在为创新而创新的基础上,而是循序渐进地继承和发扬,而吴先生在历代的艺术当中找到了本源和根,他的创新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他的艺术中有中国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作品中的创造性,表现了当代人的精神和追求,而作品中的抽象性可以跟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媲美,还有他作品中的梦想和诗意,可以和当代主义媲美,他是今天的中国当代主义。”
吴先生是王铸九、董寿平的入室弟子,可谓师出名门。在当天展览之后的讲座中,有观众向他提问,说年轻人学画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初学画,拜名师是很重要的。他自小就是给老先生磨墨、洗笔、铺纸的,再慢慢学艺。但他也说,书画艺术是高风险的行业,想入行要慎重,中国书画,易学难精,能画出自己面目、写出自家风格的为数甚少。
如今书画兼修者不少,但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之耕耘,二者皆能达到标新立异、出手不凡的,更不多见,中央文史研究馆常务副馆长冯远所说的“吴悦石现象”的确值得书画界关注,而作为学艺者更应仔细思量,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