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中国是纳米比亚最好的朋友!”
宜兴紫砂壶现身柏林
我在牙买加的三次演讲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医讲座
“美丽中国”、乐山歌舞辉映新西兰
《人文颂》献演联合国教科文总部
“黄土高坡的百灵鸟”放歌新加坡




 中国文化报 >  2013-10-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牙买加的三次演讲

    余  熙

    2009年,我在牙买加进行了为期20天的采访和考察。其间,努力争取到3次在牙买加学术圈公开演讲的机会。演讲的主题均为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艺术,增进中牙两国人民的了解、互信与友好感情。

    第一次中国主题被热捧

    始建于1879年的牙买加学院是加勒比地区著名的百年老校。学院位于金斯敦市区中心,校舍虽然不很大,但教育质量在整个加勒比地区均属上乘。牙买加的多位总理、部长和社会名流出自该校。演讲前,院长陪同我到学院所属的历史博物馆内参观。我惊奇地发现,这座加勒比海岛上规模并不庞大的学院,居然拥有一个精美小巧的历史博物馆。置身于博物馆之中不禁感到,自己能被该校邀请前来举办学术演讲,当数荣幸之事。

    下午2时,我在牙买加的首次学术演讲《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女性和青年形象》举行,演讲持续了两个小时。时任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陈京华和近10位外交官一同出席,使馆政治处的高飞为我担任现场口译。演讲的时间不巧赶上学院的假期,而校方为示郑重又将最大一间报告厅提供出来,这不免令听众坐席稍显稀拉。尽管如此,所有出席的听众无一不是非常认真和投入地倾听。他们中既有本学院的教授和学生,也有来自西印度大学、牙买加科技大学、牙买加美术学院的教授,还有社会各界对华友好的“牙中友协”的会员。

    我注意到,位于听众席后排的七八个年轻人,服饰和装束不修边幅,似乎有点另类而怪异。使馆外交官告诉我,他们是牙买加最有影响的职业画家,今天是专门来了解中国油画艺术的。获悉有专业人士到场,令我更加兴奋,演讲时劲头也更足一些。

    我的演讲模式从形式到内容,均为自己根据多年海外文化交流经验自行创建。我选出60余幅女性和青年题材作品,将其归纳出数个社会学专题。根据多年美术创作的修养与积累,对这些作品从题材确立、思想意境、造型特征、色彩处理等方面,逐一进行专业性的阐述。然后再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将其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开掘出来。我一幅一幅地边播映画面,边解说意义,特别注重对每幅画面后所蕴含的能直接体现今日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予以解释。

    这种图文并茂的演讲增进牙买加人对今日中国的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国的情感向心力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演讲中时常响起掌声。在最后的20多分钟中,不少牙买加朋友踊跃起立提问,我一一作答。记得有画家问道:“中国画家是如何在油画上留写自己姓名的?”“可否将中国油画拿到牙买加展出?”还有青年学生关切地问:“中国政府和大学能否为牙买加青年学生提供赴华留学的奖学金?”牙买加人急欲了解今日中国所流露出的浓厚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我演讲的激情。

    第二次中国书画受欢迎

    时隔不久,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牙买加中华会馆也邀请我,为该馆的中文班学员做一场介绍中国传统书画的主题演讲,并为这些学员们现场演示中国书画的创作过程。中华会馆是在全牙买加国土上除中国使馆以外,唯一一所中国历史文化主题的建筑。它由当年被贩卖到牙买加当“猪仔”的华工创办,历经多次拆毁和重建,是历代华侨维系中国传统文明和自我心灵归宿的最后堡垒和精神家园。它的百年沧桑历史恰是华侨在加勒比海岛披肝沥胆、浴血谋生的血泪史。

    我两次来到这座会馆。第一次是在白天,我步入大门后便抬头仰视,眼前那座中国大屋顶风格的建筑令我心潮澎湃。中华会馆的室内显得有些空旷而冷清,偶有一两位黑色肌肤的牙买加工作人员出现,方发出些许动静。墙壁上被中国人画上一些独具中国文化元素的图面,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我指点:“看,这里有中文,还有中国画呢!”我急忙过去,发现几幅笔墨简单的中国线描画,以及少量文字。乍一相见,不禁令我感到亲切万分。

    第二次是来这里演讲。进入明亮的教室,我发现学习中文的牙买加人均为成年人,每个学员对中国文化都热情饱满。在场的两名来自中国的青年女教师更是倾情投入,一位帮我展纸,一位帮我端“墨”(其实是白色道林纸和黑色水粉颜料)。我因陋就简地用这些材料尽量演示中国水墨画的基本概念。

    好在牙买加学员充满好奇,一个个看得兴致盎然,两眼放光,目不转睛。我画了两幅中国“水墨画”《漓江》和《劲竹》。接着,又拿出几张纸,写下中国书法中的楷、草、隶、篆、行五体,令所有学员大声称奇。我还向他们介绍了一些中国书画的艺术理论,帮助学员们对中国书画产生兴趣,继而了解和喜爱上中国文化。

    第三次中文演说被听懂

    开设于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的孔子学院的中文班共有11名学生。中文任课老师名叫冯岩,秀丽苗条,青春勃发,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很受牙买加师生的欢迎。西印度大学主管孔子学院教学事务的是现代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法语教授玛丽亚-琼斯·曾果-塔尤博士。在塔尤的邀请和陪同下,我来到冯岩老师的课堂。正在上课的冯老师对我这位中国同胞的到来非常高兴,在座的学生更是兴奋地起立鼓掌予以欢迎。从学生们急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我的到访充满友好和期待。塔尤和冯老师请我为这些牙买加大学生讲课。

    我看着端坐于电脑桌前的每一位学生,发现这些黑色肌肤的孩子年龄至多20岁出头。每一个学生脸上的表情都很生动丰富,眼神更显得格外明亮和透彻。大家笑盈盈、眼巴巴地盯着我,期待我说出能令他们听得懂的中文字句来。我事先问过,这批学生的中文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于是,我努力用最浅显的语句向大家简短地自我介绍。每说完几句后,便会不住地问:“你们能听懂吗?”见有不少学生点头,心里踏实了许多,继续说了下去。

    当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有趣的中国汉字”。这真是一次感觉奇妙的演讲——我使用着自己的母语,当然必须是浅显易懂地缓慢表述,向牙买加大学生简要地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我真的好喜欢为这些异国的大孩子们上课,真的好想多来几次这个班和牙买加学生交流。可惜,我在牙买加的时间太短,这次讲课成为唯一一次机会。演讲结束后,塔尤和冯老师请所有学生走上讲台,大家与我一起留下宝贵的照片。

    我想,若干年后,当我再来北京的牙买加驻华大使馆,或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什么地方,或许会意外地邂逅这些学生中的一员。到那时,他或她一定会用流利的中文与我交谈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