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幸
2013年刚一开年,四川人艺就拿出了一部为纪念建院60周年而创作的精彩现实题材大戏《第29棵树》。我却思绪难抑,戏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亲爱的,别哭,数到第29棵树,就是幸福”仍不绝于耳。这分明是一种隐喻,一种暗示,它要传达给我的仿佛是:戏剧人,别哭,走过六十载风雨路,全是幸福!
苦乐交集,人艺不易:60年,390部戏,演出万余场,观众数百万,高产的创作,精湛的演出,荣耀的记忆……
今年时逢四川人艺建院60周年,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不搞庆祝仪式,不办纪念晚会,而坚持以自创的几台现实题材大戏作为贺寿献礼。许多人不解,其实《第29棵树》的献演已经作了回答。这部戏以成都的旧城改造为背景,写了一群城市平民在告别棚户区的前夕,吐露了他们陈封数十年的情感记忆(巧合的是四川人艺也面临重大的拆迁改造)。小小的杂院蕴涵着宏大的主题——我们几乎可以借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议来概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作为该剧编剧和现任院长的李亭希望用这样的院庆设计,去延续中国话剧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基因,弘扬四川人艺引以为豪的现实题材创作传统;用主流文艺创作显示四川人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雄厚艺术实力的品牌价值。
我常说,文化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社会职能当然概莫能外。坚守主流文艺和高雅艺术阵地,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族命运,弘扬时代精神,倾情塑造、着力刻画各个时期鲜活、生动、丰满的当代艺术形象,是60年来四川人艺执著的文化坚守。四川人艺的三代文艺工作者以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始终如一地把握现实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内涵,始终如一坚持人文情怀,饱含激情,真心实意地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他们坚持认为现实题材创作最能反映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最能触及不同时期的重大社会课题。纵观60年,每逢共和国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节点,四川人艺充满时代气息的新作总会喜如及时雨,当“春”乃发生。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已经成为四川人艺创作的一大优势,尤其近10多年来,《船过三峡》、《巴山情》、《人生天地间》、《未来组合》、《警察》、《农民》、《草房子》、《不能忘却的阿布洛哈》、《课本总动员》等作品,既表达了深情,又融入了思考;特别应该提到的是,5·12大地震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升华了人艺剧作家的时代情怀和创作使命感,从而也铸就了若干真诚而厚重的精品:《未来组合2008》、《大川之灵》、《红叶旅途》、《燃烧的雪野》、《第29棵树》……
四川人艺演出的全部剧目中,超过三分之一为自创作品,而此中的90%都选择了现实题材。坚持现实题材创作的难度,更多地还体现为对作品倾向性的表达和艺术处理之间关系的把握。照搬生活的自然主义,理胜于情的公式主义,都是现实主义的庸俗化。四川人艺的剧作家在追求作品现实意义的同时,从来就没有忘记对人物形象个性的思辨,对真实性本质的认知,对戏剧艺术属性的坚持和对观众喜闻乐见的尊重。剧院对创作的重视可谓一脉相承,在历任的院长中就有7位是由专职或兼职的编剧担任(朱丹西、刘莲池、栗茂章、傅仁慧、张加力、庞家声、李亭),也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剧作家。现实题材剧作的不断推出,也从此成就了四川人艺的特色、影响力和生存价值,成为四川人艺始终与时代同步并能坚毅前行的主心骨和发动机。因此,奠定了上世纪50年代四川人艺跻身全国八大剧院的崇高声誉。
时代的进步,审美的提升,传媒的多元化,包括体制的变革,都给予了现实题材戏剧以新的检验尺度和市场压力。面对求新求变的形势,四川人艺的话剧创作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有了“思想准备,策略应对,人才储备”的战略规划。不同样式、品种、风格、视角的创作尝试花样翻新:诗画剧、报道剧、概念剧、魔幻剧、穿越剧、音乐剧。
成就已成过往,未来尤可期许。60年一路走来,为四川人艺祝福、为四川人艺全新的轮回祝福。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四川人艺又上路了。祝愿四川人艺以新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坚守、文化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构架、新的管理,创作生产出更多、更优秀的舞台精品,奉献给时代和人民。
(作者为四川省文化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