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亭
29、60、10……这几个数字构成剧院今年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带着《第29棵树》循着剧院60年的轨迹走进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自豪——观众的掌声、观众的眼泪、观众的批评以及观众对我们舞台的关注和期望。
剧院60年的庆典,我们奉献给观众的是全国巡演第一轮、全省巡演第二轮、成都演出第四轮的由大型话剧《第29棵树》、动静概念剧场《Somebody·某君》、音乐话剧《疯在继续》、小剧场话剧《写给爱情的信》、大型魔幻音乐儿童剧《熊猫星座》构成的演出季。我们欣慰地看到剧院一帮“80后”编导演随着他们的作品成长起来,我们的舞台因为这些年轻的身影不会寂寞,我们的梦温暖而充实。
剧院的同仁一再敦促我有必要甚至有责任写一篇文章给剧院60周年的庆典,我忐忑惶惑很长时间。在我的心里,如果把剧院60年绘制成一幅舞美设计图比《清明上河图》还饱满,写成一部剧比《牡丹亭》还悠长,但是我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资历去回顾。那么,我写给年轻吧,写给永远年轻的戏剧。
3年前,我带着一帮演员去西藏边防哨所体验军营生活,在烈士陵园几座年轻人的墓碑前,演员的抽泣压住了我的讲述。事后,他们告诉我,墓碑上士兵的年龄比他们还小,他们牺牲在海拔5380米的哨所,他们还那么年轻,本可以有很多时间快乐地、有价值地活着。年轻、快乐、有价值地活着,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体验。
我们都曾年轻,我们也曾被长辈谆谆告诫:未来的舞台是你们的。无论我们选择什么职业,无论我们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我们都是为了认定的价值而活着。让我们的年轻具备有意义的动作,把我们的年轻收藏进未来值得咀嚼的回顾。所以,戏剧——真的为我们的生命填补了许许多多的情感空间。
我不打算说戏剧人如何艰辛跋涉,我不打算说我们的事业如何重振辉煌,托尔斯泰说:人生本来就是沉重的事情。无论是我16岁背着行李卷坐着拖拉机送戏进大山,还是若干年后带着自己写的戏远涉英吉利海峡,我始终都为自己的选择快乐着。其实快乐的理由很简单,我们选择了,我们去做了。我目睹过年过五旬的演员在5000多米的海拔拔掉氧气在雨夜中为士兵演出,我亲历了长江行进的客轮上从休克状态抢救过来的演员继续演出,我看见过即将成为新郎的演员为一场演出收回发出去的几百张请柬,我心疼而狠心地让刚刚遭遇了手腕严重骨折、吊着绷带的年轻演员坚持上台演出,还有脚踝里打着钢板在排练场的年轻导演,因为我们无法对观众说“不能”,因为我们不敢在前辈栽下的树荫下乘凉,因为戏剧年轻的故事里没有馅饼。
请允许我用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作为写给年轻的佐证,如果我必须以我的身份来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致辞,我想说:向每一个曾经呕心沥血的戏剧人致敬!向每一个正在登场的戏剧人致敬!向年轻的永远致敬!
(作者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