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交流

    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现场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左一),山东省副省长张超超(右一)为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奖者和获奖机构颁奖。

    2012年12月27日,欧洲知名乐团——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为东营市民奉献经典的文化艺术盛宴。

    3月15日,“三魂一心·于希宁诞辰一百周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位外国小朋友在艺术展上秀书法。

    鲁港文化产业合作洽谈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山东文艺演出团队在韩国丽水世博会上表演杂技《草帽》

    “情系齐鲁”闭幕式上,“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全体嘉宾及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4月23日,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左)向星云大师(右)颁发山东大学名誉教授聘书。

    9月2日晚,“春雨工程”山东省群星奖优秀作品边疆行活动走进黑龙江省海林市,为当地百姓表演具有齐鲁特色的文化节目。

    关键词

    文化山东 “以文会友”

    直击现场

    2013年9月27日,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个儒学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就“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建设”各抒己见。世界儒学大会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自2007年举办发起国际会议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七次。本届大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的获奖者为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和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孔子文化奖”是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的国际奖项,依托世界儒学大会这一国际化平台进行推选,旨在鼓励世界范围内的儒学和中国文化研究者、研究机构(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研究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加强儒学研究成果的研讨与交流,推进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丰富世界文化内涵,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和谐与进步。

    亮点解读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培养文化产业和扩大国家文化影响力明确列为国家战略。当今社会,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巨大经济效益日益得到各地重视,文化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其国际影响和经济效益正不断显现。

    近年来,齐鲁文化“走出去”已取得不小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也纷纷在海外落户。孔子学院、孔子学堂的建立,让国外友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齐鲁文化。“丽水世博会山东周”等活动则将齐鲁文化带到了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为增强齐鲁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核心竞争力,山东还成功举办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国际文化品牌活动,设立并颁发了“孔子文化奖”,促进了国际儒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可以说,齐鲁文化“走出去”正成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引擎。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齐鲁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还不够深,齐鲁文化“走出去”还存在不少障碍,“走出去”的平台和渠道狭小,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偏低。很多国家甚至于国内其他省份的民众对齐鲁文化了解不深、存在误解,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传播齐鲁先进文化,不断扩大齐鲁影响力,形成与文化资源大省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齐鲁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目标。

    推进齐鲁文化“走出去”,首先要遵循市场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并讲究策略。这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制定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既要重视推介齐鲁特色的传统文化,让世界领略到源远流长的齐鲁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也要重视推介齐鲁的现代文化,加强当代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传播力度,特别是能反映当代山东发展面貌、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文化产品的对外交流。

    推进齐鲁文化“走出去”,要通过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外文化贸易等途径,增进国际社会对齐鲁文化的认识,增强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山东是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要认真梳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旅游等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双边和多边机制,整合利用“儒文化”、齐文化、莒文化、歌舞杂技、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积极推介齐鲁文化,打造齐鲁特色文化品牌。要实施对外文化合作和援助,扶持、加强偏远地市与邻省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海外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的建设,形成展示和体验并举的综合平台。制定山东省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支持海外山东人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吸收借鉴省外乃至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推进齐鲁文化“走出去”,必须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近年来,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重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引领战略顺利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日渐形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正逐步优化。在此基础上,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需完善制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著名品牌。此外,还要扶持文化企业开展跨省、跨境服务,生产制作以外需为取向的文化产品。扩大版权贸易,保持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支持山东省电影、电视剧等出口。深入挖掘山东省资源,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山东省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质量,开发受国内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区位优势,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推进齐鲁文化“走出去”,必须扩大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山东省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兴办带有齐鲁特色的文化企业,经营影院、出版社、剧场以及书店等。鼓励从事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出版物、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领域的文化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开拓海外市场。要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并鼓励山东省文化单位与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

    参与者说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认真研究整合对外文化交流资源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省与文化部的部省合作机制;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文化部门与外办、台办、侨办、贸促会、体育局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等,形成多方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执行统一的文化“走出去”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外交、商务、旅游、体育等部门及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必将对山东省的对外文化交流产生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山东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十艺节” 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廷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