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时间
1992年2月18日至3月3日
举办地点:
昆明
创新亮点:
第一次在首都以外举办国家艺术节;56个民族的文艺使者共聚一堂,集中展现了一个时期内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所取得的新成果。
活动背景: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振奋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在此背景下,云南省提出了以“亚运精神”办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口号。同时,党的十四大即将召开,也使得本届艺术节成为献礼十四大的重要活动内容。
活动概览:
1992年2月18日,对于春城昆明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届艺术节,被称为中华56个民族文化艺术的空前大荟萃。从气势恢宏的开幕式文艺表演到56个民族歌舞争奇斗艳的《九州奇葩》和具有云南特色的五个大型展览,都让人耳目一新。包括台湾、香港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文艺工作者欢聚春城,盛况空前。来自朝鲜、日本、老挝、越南、缅甸、墨西哥等国的艺术团又为艺术节增添了异国艺术风采。艺术节期间,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万名旅游者前来观摩、观光,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举世瞩目。
本届艺术节好戏连台,既有各民族优秀歌舞节目,又有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目,包括京剧、赣剧、晋剧、川剧、秦腔、陇剧、滇剧、花灯等剧种的一大批优秀剧目;既有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话剧、杂技等,也有多省市群众业余文艺组42台舞台表演节目和7台祝贺演出节目,共演出204场,观众达25万人次。观看演出和参加艺术节其他各项活动的总人数共计达400万人次。这些剧节目,或展现民族风情,或书写民族史诗,或描绘现实,吟咏新人新风,使艺术节舞台呈现出多样化与主旋律交相辉映的局面。本届艺术节实现了专业演出与业余演出相结合,使艺术节更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除全国业余优秀文艺节目组台和大学生文艺演出外,参加开幕式文艺演出和民族民间舞蹈演出的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
当时已经76岁高龄的舞蹈家戴爱莲在艺术节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这在艺术节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艺术要创新,必须在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就像树离不开根一样,没有健康的根,枝叶再美终究要腐烂。”
在本届艺术节上,云南带来了3台歌舞:带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舞蹈《跳云南》,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歌舞《红土情》和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跳云南》把云南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歌舞中最具特色的闪光点排列成不同的舞蹈组合,把民族民间原生形态歌舞的神韵无雕琢痕迹地再现于舞台之上。《红土情》是彝族、哈尼族民间歌舞的多元组合,编导者力图把一种形似民族民间歌舞的舞蹈语言发展为神似民族民间歌舞的舞蹈语言,让人们在看到舞蹈丰富的民族特色的同时,看到它内含的鲜明的时代感。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则是云南省歌舞团推出的一部力作。虽然从编剧到走上舞台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编导者和演员们却勇于选择著名题材,勇于创新。《阿诗玛》也夺得了那一年的文华大奖。
本届艺术节还将艺术与经贸、科技、旅游相结合,结出了丰硕成果。5个文化艺术展览各具号召力,九大经贸科技交流活动盛况空前,万名中外宾客前来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旅游观光,签订经济技术协议和投资项目300多项,总成交额84亿元,旅游收入500万美元,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驻云南记者杨洪文供稿,记者郭人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