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时间
1994年8月18日至28日
“四艺节”
举办地点:
兰州
创新亮点:
通过各地争办的办法来确定中国艺术节举办地。
活动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全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当时包括陕西、山东、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河北、天津等在内的各省市区纷纷向文化部申请承办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文化部调整了以往指定承办的形式,改为通过综合考量,由各省争办的方式来确定举办地。
1992年,文化部经过多方考察和充分讨论,认为将艺术节放在甘肃举办,一方面可以促进甘肃乃至整个大西北地区的改革开放,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贸易、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加强西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也会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内陆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通过艺术节,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改革开放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鉴于此,文化部决定于1994年8月在甘肃兰州举办第四届中国艺术节。
活动概览:
1994年8月18日至28日,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在甘肃兰州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成功举办的最大的一次艺术盛会。这在西北五省尚属首次,对边远贫困地区来说更是难得,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以“团结、改革、繁荣”和“荟萃艺术精品,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现了我国文艺事业的丰硕成果,是一次精品大荟萃,成果大展览,艺术大检阅,参演剧节目的艺术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开幕式上,甘肃省和来自其他省市的艺术家近千人组阵演出了大型艺术表演《黄河潮》,它以完整的构思、丰富多彩的手法,融音、舞、诗、画于一幕,集歌唱、芭蕾、戏曲、杂技于一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气势宏大,受到广泛好评。各位专家对开幕式《黄河潮》的表演给予了充分肯定: “《黄河潮》就是时代潮,它是一台主题非常鲜明的晚会,是近年来我们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中比较突出的杰出的一台。”中央电视台对开幕式现场直播,覆盖86个国家和地区。《黄河潮》的隆重推出,向世界展现了甘肃的实力和魅力,同时也拉开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浓墨重彩的帷幕。
在为期10天的艺术节期间,共有45台剧(节)目,32台参演剧目,13台祝贺节目,先后在兰州的16个场馆与观众见面。一共演出90多场,观众达8.4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创四届艺术节的最高纪录;13台祝贺性演出,一共演出24场,观众达2.7万人次。西北五省在本届艺术节中承担了重头戏,拿出26台剧目,其中甘肃省有8台大戏,占艺术节入围剧目的四分之一。这些剧(节)目,包括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京剧、秦腔、豫剧、黄梅戏、话剧、歌剧、舞剧、交响乐等各类舞台艺术。第四届艺术节参演剧目大多数都是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以来新创作的作品,一批高水平的剧作家、导演、演员脱颖而出。《希望之声》、《丝路新韵》、《金城风韵》等专场演出融合音乐、歌舞、时装表演为一炉。此外,香港陶蕾歌舞团和日本文化交流团,俄罗斯艺术团、哈萨克歌舞团等海外文艺团体也在艺术节期间大显身手、大放光彩。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贸易洽谈,各类甘肃文物精华、民间民俗美术、书法、摄影艺术、陇原风情诗词书画、兰州黄河文化等各种艺术展览也纷纷亮相,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甘肃省人民政府经过筹划和组织,还举办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五会”和“四街”,即对外贸易、科技“三新成果”、农副土特产品、地方工业品和物资洽谈五个展销洽谈会,地方工业品、高新科技与医药高科技、风味食品、瓜果四个“一条街”。参加交易的有全国3000多家企业的数万种产品。甘肃外贸方面推出的10大类500多个品种的商品和300多个项目,引起外商极大兴趣,成交额达8953万美元,签订合作项目19项。科技交易会共签订技术交易合同130项,合同金额5400多万元,科技产品销售额1.2亿元。艺术节为甘肃的旅游事业也带来了契机,据统计,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接待宾客1万5千多人,旅游经济空前繁荣。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宣传、提高甘肃知名度方面作用明显,记者阵容庞大,宣传范围广泛,舆论集中,影响深远。据统计,在艺术节组委会注册的新闻媒体有190余家,523人,其中境外7家14人,中央及外省128家228人,采编刊发稿件和播放新闻节目3200多件,其中海外刊发120余件(条)。
1994年8月28日晚,历时11天的艺术节在兰州东方红广场落下帷幕。艺术节兰州市指挥部文化活动部推出了由6400名演员参加演出的《金城狂欢夜》大型群众联欢活动。艺术节节歌《从辉煌走向辉煌》响彻金城。第四届艺术节的辉煌成就,从此载入了中国文艺发展的史册。
时任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筹委会艺术部部长、甘肃省文化厅厅长张炳玉回忆说:“获悉第四届中国艺术节要通过争办的办法来确定时,我们立马萌生了一个念头,甘肃贫穷,文化滞后,欠账太多,用争办艺术节来 ‘还账’。于是,我们多做工作,得到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同意,并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向国务院上报申办请示,同时报告文化部。我们又多做工作,还在一个偶然机会给李铁映同志当面汇报申办意见和要求。在争办过程中,相继近十个省市提出申办,党中央、国务院最终批准由甘肃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来办‘四艺节’。附带说一句,中国艺术节已办十届,唯独‘四艺节’由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来办。”
“‘四艺节’申办成功,成果颇丰。例如,文化设施建设一次性得到全面改观,省市文化部门8个剧场原来陈旧残破,如按正常年景得到改善,要用十年时间,而因办艺术节这样一‘逼’,一到两年就做成了。另外艺术节使多个部队和行业俱乐部也一次性得到维修改造。更重要的是集中推出一批优秀剧目和优秀人才。为给艺术节创作入围剧目,我们从甘肃实际出发,提出了‘敦煌·丝路·多民族’的创作思路,按照这个思路,作为东道主艺术节产生的一批优秀剧目和艺术节之后的不少优秀剧目,不仅连连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文华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而且成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仅梅花奖演员在艺术节之后陆续获得者就有12人,其中,一人为二度梅。纵观之,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在甘肃成功举办,这是对甘肃文化的整体推进。我们不仅还清欠账,而且一步步走向艺术繁荣和发展之路。”张炳玉说。
(驻甘肃记者顾善忠供稿,记者郭人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