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陈丽媛
薛中锐,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在话剧、朗诵、说书、电视剧等艺术领域都留下了丰盈的硕果;高龄之年,依然活跃在全国各地艺术舞台上表演,声情并茂、激情不减当年。一个春光旖旎的午后,我们在薛中锐充溢文香墨韵的家中,听他侃侃叙述他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少秉天赋 痴迷文艺
1937年,薛中锐出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母亲是个京剧迷,十来岁时曾在戏班里学过京剧。父亲虽说是旅店老板,但特别注重孩子们的文化教育。早在上小学时,父亲就专门请了私塾先生,给孩子们讲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虽然那时我对这些一知半解,但传统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骨子里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薛中锐,从小就对文学、历史和艺术颇感兴趣。有段时间他因身体不适,便回家休养。岂料,辍学在家的他,语文、历史反而比其他同学更出色了。严厉的父亲每晚都让他给家人朗读报纸,了解时事;老师见他语言清脆,表情得当,指定他为班级代表,参加全校演讲比赛。“我那时个子小,父亲就让我站在椅子上,假设面对观众,一遍遍带着感情背诵,有时我都累哭了。”一个少年的磨炼,日后竟成就了一位语言艺术大家……
当时,薛中锐家经营的“北平旅社”离北洋大戏院很近,因服务周全,吸引了一批批来戏院演出的名角儿入住。看京剧让薛中锐着迷了:“做完作业我就偷偷溜进戏院,站在舞台边上拉弦的地方蹲着看。”于是,一段段历史故事和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有一次,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和他哥哥——著名琴师杨宝忠来演出,见薛中锐脸盘周正、嗓音洪亮,还能唱两嗓子,就高兴地想带他去北京学戏。“我兴奋极了,恨不能一下子飞到北京戏班里……但父亲坚决不同意。”那个年代,在人们眼中,“戏子”被认为是下九流的职业,生活难以保障。薛中锐多彩的艺术之梦,第一次被打碎了……
上中学时,薛中锐从家往返学校的途中有三家书店、一个图书馆,这为嗜书成性的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曹禺、老舍、郭沫若、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他读了大量中外文学著作,思索着人生的美丑善恶。寒冬腊月,没有炉子也没有暖气,他躺在床上如饥似渴地读书,一会儿胳膊就冻僵了。“我想了个法子,从天花板上吊下两根铁丝,拴上个木板,用夹子把书固定在木板上,这样胳膊可以放到被窝里看书。三个夜晚我就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正是少年时代文学和戏剧的熏陶,使我踏入文艺的征途。”薛中锐深有感触地说。
演话剧:锲而不舍 水滴石穿
1955年,18岁的薛中锐报考中央戏曲学院表演系,从1000多名应考者中经过层层选拔,通过三试。30名考生参加最后一轮考试,录取15人。他相信自己定能考上,却没料到竟然因为文化课分数不够而落榜了。“当时感觉就像一记锤子砸到我头上,懵了。”艺术之梦又一次破碎了。薛中锐痛定思痛,并未被挫折压倒,准备第二年再考。时隔不久,山东省话剧院招考演员,他表演自然放松,从百余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顺利成为被录取的三名男演员之一。自此,薛中锐的艺术之梦复苏了……
然而,进入山东省话剧院后的日子并不像薛中锐想象的那般轻松惬意。“要成为一个像样的话剧演员,得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磨炼。之前我以为自己演戏很不错,但到了聚光灯下,一踩台板,我就慌神了,找不到一点角色的感觉。”当时,薛中锐的班长翟剑萍(后为剧作家)慧眼识才,觉得这个文质彬彬的青年很有潜力,就关爱地对他说:“万事开头难,不能心急,刻苦认真地学下去,你就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再三沉思,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认定了自己选择的路,绝不彷徨,必有收获。”于是,薛中锐沉下心来,跑龙套、搬道具,每场演出他都汗流浃背,浑身灰土。他早起晚睡,在台词、形体等各项基本功训练中,都一丝不苟、名列前茅。他还阅读了大量戏剧理论,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外,还反复阅读了狄德罗的《论表演艺术》、梅耶荷德的《谈表现派演技》,以及列斯里、李健吾、焦菊隐等人的演艺著作。此外,只要剧院有排练,他就蹲在边角处细心观看老演员的表演;上山下乡,体验生活他也认真参与,从百姓身上寻觅生活的营养……
当时,山东省话剧院非常重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每年都安排部分人到京、沪去观摩好的演出。即使是看演出,薛中锐也比别人用心三分。每次观摩演出,他都带上笔、笔记本、小手电,在黑暗的观众席里不停地记。哪个角色台词好、哪个段落的节奏好、哪个戏有什么特色风格,他都要一一记下来。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数年间刻苦钻研,薛中锐渐渐由跑龙套转为剧院主要演员,陆续在《北大荒人》、《霓虹灯下的哨兵》、《赤道战鼓》等话剧中挑大梁,他个性鲜明的表演赢得观众热烈的赞赏。上世纪70年代后期,山东省话剧院进入创作、演出全盛期,薛中锐先后扮演了《决战》中的地委书记周望东、《沉浮》中海洋学家东方骥骅,《基度山恩仇记》中基度山伯爵,《苏丹与皇帝》中的永乐皇帝、《黄河入海流》中的开发黄河三角洲总指挥归海大宇等角色。无论是高层干部、科学家、明朝皇帝、法国贵族,他都殚精竭虑,孜孜以求,把各个角色演绎得声色俱佳、栩栩如生。尤其是在享誉全国的话剧《布衣孔子》中,他扮演的伟大思想家孔子,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原北京人艺院长欧阳山尊、剧作家黄宗江等评价他的表演“台词铿锵、气度不凡、行云流水”。
“艺者,初为拙,渐为巧,巧生华,华后则朴矣。”在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艺术追求中,薛中锐的话剧表演渐臻佳境。1990年,薛中锐获得话剧界最高奖项—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
说书:一个人演活一台戏
自投身话剧,薛中锐就深知语言功力是话剧表演的第一要素,需日久锤炼。为此,他多方寻求语言大师的精要,电影大家赵丹的语言气势,孙道临的清脆动听;北京人艺刁光覃的铿锵韵律,董行佶的幽雅抒情,他都反复揣摩,广学博采。他在省内外重大朗诵活动中激情澎湃的朗诵,引起了山东广播电台的注意。1958年,23岁的薛中锐被电台邀请播讲长篇小说。
薛中锐播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民兵爆炸队》,每天中午、晚上播出两次,大受欢迎。一炮打响后,他一年录一部,接连录制了《烈火金刚》、《连心锁》、《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欧阳海之歌》。“文革”后期,又录制了《通岛怒潮》、《大刀记》(三卷)、《霞岛》等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广播剧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多年的广播剧录制,使薛中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播讲技巧:“首先,必须把这部书读上几遍,领会全书的主题和风格;其次,要把细细思量的文字变为活生生的扑面而来的口语;再次,必须准确把握这部书的起承转合,以便包袱、扣子甩得恰到好处;此外,还需要根据播讲实际需要,对书中文字进行适当增减。”
在播讲过程中,薛中锐还通过话筒,把风雨雷电、马嘶狗叫、枪炮战火、林涛海浪等用口技描摹出来,以增加真实气氛。《大刀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永生要去杀鬼子,前天夜里在农舍磨刀。“可磨刀究竟是什么声音,我不确定,生怕学假了。于是,我找了块砖头,自己拿菜刀磨了半天,才找到我要模拟的响声。”这些细微处的精益求精,使得薛中锐一个人演活一台戏。人们都说,薛中锐的演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由此,长书演播成为山东的拳头产品,被全国许多省市电台翻录播出。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薛中锐走到农村、工厂,坐上出租车,不少人会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拉住他的手说:“我是听着您的小说长大的,史更新、大皮靴、海生、铁蛋、小白鞋……那些书里的人物我们都记得呀。”
鉴于薛中锐对国家广播事业及语言文字艺术所作的贡献,国家语委会于1997年、2007年两度授予他“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誉背后谁知艰辛。那些年,他都是白天在剧院排戏,晚上骑自行车赶到电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风里雨里从不耽误播出。“文革”后期,由于所谓的“砸烂资产阶级法权”,电台撤销了稿酬制度,薛中锐数年间录制的十部长篇小说,没有一分钱报酬,只得到一本《毛主席语录》。如今说起这段历史,薛中锐淡然一笑:“艺术长久地活在人民心里,是演员最大的欣慰。我的心血、汗水无偿地献给了听众,我也得到了听众的认可,了无遗憾。”
走入影视:呕心沥血 精益求精
20世纪80年代,电视艺术在中国蓬勃兴起。薛中锐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必将覆盖人们视野。于是,薛中锐致力研究镜头前表演和舞台表演磨合,夜不成寐。“电视剧拍摄与话剧表演还不太一样。话剧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矛盾冲突都表现出来,舞台上的节奏、声音、动作都需要适度夸张;而影视表演镜头是无所不在的眼睛,演员的表演需要更加细赋、真实。”
有着深厚剧作理论基础的薛中锐,深入菏泽地区体验生活,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本《七彩人生》;投入公安刑警现场,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本《默默的芳香》。上世纪90年代,这两部电视剧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之后的十余年间,他还先后出演电视连续剧《狄公案》中狄仁杰、《戚继光》中的嘉靖皇帝、《满洲间谍》中的日本关东军特务头子藤田一郎等多个角色。他在《纪委书记》中扮演的牛百川,被评价为是“一个时期反面人物的典型”。
但薛中锐塑造得最为经典、最受人称道的角色,还属《康熙王朝》中的首辅大臣索额图。1999年,薛中锐接下这一角色时,已退休一年有余。“我原不熟悉这段历史。索额图是康熙年间的名臣,有野心,有建树,曾主持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该如何演绎这个人物,我还拿不准。”于是,薛中锐翻开尘封的线装书,走进故宫的上书房,用心寻觅有关索额图的点滴,设身处地地揣摩索额图的心理,“因为演戏就是演人的心灵,表现人内心的波动和冲突”。
每次拍摄前,即使只拍半页纸的戏,薛中锐也要看上十几遍。用他自己的话讲:“会演还不行,得精益求精。只有对剧本烂熟于心,才能找到准确的自我感觉,才能把戏眼和亮点发掘出来并到现场全心投入。”在浮躁的社会里,薛中锐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有时被认为不合时宜。“常有人劝我,这么大年纪了,悠着点吧。可我觉得,不能对不起戏,对不起观众。敬业,首先要敬自己,自己的品位挺立在你的位置上,才能对社会有贡献。”
2001年,《康熙王朝》一经播出,即引起强烈反响。薛中锐饰演的索额图被广泛评价为“功力深厚”、“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至今,那个外示恭谨、内含心机、老谋深算又倍感无奈的重臣形象仍留给人们难以磨灭的印象。
老当益壮 风采依旧
1998年,退休后的薛中锐并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一如既往地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用他自己的话讲,“比退休前更忙了”。他在各地重大节庆晚会上表演朗诵节目,激情澎湃,动人心扉;他担任由国家语委与中央文明办调研组联合主办的“中华诵”赛事评委和表演嘉宾;他三次为山东省大中专教师举办普通话朗诵培训班,十余位学生在全国朗诵比赛中获奖;他还兼任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深入浅出为学生传授自己的表演经验与朗诵心得。
2009年9月,年过七旬的薛中锐应邀担任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新故事客栈》节目主持人。为了做好节目,薛中锐投入了大量精力,常常为了一个词语、一个人物的心情琢磨到深夜。他秉承着“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的理念,抑扬顿挫,娓娓道来,语调、动作、手势、表情,一招一式都入情入戏。他亲切动情的播讲风格,故事结尾富有哲理的点评,赢得了观众的极大共鸣。《新故事客栈》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在2010中国电视节目评比中,该栏目被评为“2010中国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电视栏目”。
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语言文字工作者,薛中锐无疑是成功的。当记者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笑着告诉记者两个字:不二。“《孙子兵法》说得好: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看准了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就要做到底、做到最好。”薛中锐说,人的一生懂得的学问是有限的,如今,他仍常常告诫自己,上升时莫要张狂,低落时莫要悲伤,要沿着自己心中的路,一直走下去。
永葆青春的艺坛“不老松”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66岁学习开车,67岁学习使用电脑,坚持每天读书看报、记笔记、上网浏览动态新闻,并不时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76岁的薛中锐似乎比同龄人活得更年轻更时尚。他说,“我是个傻人,不会打扑克、玩游戏、不会玩鸟、钓鱼,就爱读读诗书,听听京剧,练练毛笔字……”在他的新浪微博上,他这样定义自己:一个爱好历史、文学、戏剧、诗歌的不敢懈怠的学生。而学习、更新自己知识储备则是贯穿他一生的主线。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曾说:演员最后的较量,是文化的较量。早在山东省话剧院跑龙套时,薛中锐就深谙此理。他的枕头底下,常年塞着几十本书,下基层演出时也随身携带。再到后来,不论是演话剧、说书,还是朗诵、拍电视剧,他都要先做足案头准备工作,仔细读书,从中揣摩人物的心理。“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哪个艺术家是横空出世的。一个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这一个’,除却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靠日积月累的学习、沉淀。说到底,文化是艺术的源泉。没有源,何流之有?”
这些年来,薛中锐在艺术实践的同时,还致力于理论总结与探索。他不仅写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人物自传,还写了有关朗读艺术与表演艺术的两部书稿。此外,他还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创作体会、评论、诗歌和书法作品等,成为同行眼中名副其实的学者型艺术家。记者采访他时,他还正在为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西汉梦断》写序言,并筹备着今年秋天举办个人艺术与书法展览……
然而,薛中锐总觉得自己“穷”,不是金钱少,而是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这种不满足感和对知识的渴求,让他至今仍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我觉得自己身体还行。如果这时候让我放下书本、放下艺术,我会觉得很遗憾,我还没干完呢。”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须借助高度老花镜,但薛中锐仍坚持每天学习并乐在其中。因为在他看来,“能成为确有知识的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