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开向春残不恨迟 绿杨窣地最相宜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向春残不恨迟 绿杨窣地最相宜
——访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焦黎

    焦黎,1964年生,国家一级演员,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任山东省吕剧院演出二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文化系统“优秀专业人才”、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在《李慧娘》、《王小赶脚》、《小姑贤》、《桃李梅》、《补天》等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

    《借年剧照》,李肖江饰演王汉喜、高静饰演嫂子、焦黎饰演爱姐

    《王小赶脚》剧照,董家岭饰演王小、焦黎饰演二姑娘

    在《小姑贤》中饰演“桂姐”

    在《李慧娘》中饰演“李慧娘”

    在《王小赶脚》中饰演“二姑娘”

    在《补天》中饰演“小沂蒙”

    在《借年》中的“爱姐”

    在《玩会跳船》中的“云霞”

    本报驻山东实习记者 孙丛丛

    苦寻定位 年少挑梁

    焦黎生于1964年,成长在京剧样板戏风靡全国的年代。幼年时她觉得唱京剧特神气、特过瘾。1975年,作为济南市纬一路小学的文艺骨干,11岁的焦黎考入以培养京剧演员为工作重点的济南市红小兵文艺工作团。她主攻花旦、刀马旦。终于可以如愿学习京剧,她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天到晚“泡”在练功房,基功、武功、身训、把子等,一门不落,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功底。

    正当焦黎向着她的京剧梦想冲击时,1978年,济南市红小兵文艺工作团解散了。“我们是4年培训期,1978年‘红小兵’解散时我们还没有到期,就留在原地继续培训。1980年培训结束,我们却被分到了济南市吕剧团,成为吕剧演员。” 对于吕剧,焦黎坦言,一开始她并不喜欢。

    隔行如隔山,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吕剧的唱念、表演和京剧有很大差异。起初我觉得剧种的界限很难跨越。”虽然对转行抱有不解,但她是个认真的人,剧团交付的任务不论喜欢与否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靠着这股韧劲,焦黎成功“变身”,加上她功底扎实,天赋高、悟性好,很快就成为剧团重点培养的尖子演员。 

    1980年6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风到济南演出《李慧娘》,这台很吃功夫的京剧骨子老戏一经推出,场场爆棚、反响热烈。济南市吕剧团的领导在观摩学习后萌生了移植《李慧娘》一剧的想法,并决定由年仅16岁的焦黎担任主角。回忆年少“挑梁”的经历,焦黎告诉记者:“一有空隙,双翼翔等老师就带我们去请教胡芝风老师。那会儿我只知道照着做,没有创作能力,是老师们把要点记录、整理,然后再帮我排戏。”在老师的帮助下,焦黎反复练习、精心雕琢唱念、表演,把剧中人物的云步、碎步、跪步、抢背、串翻身、乌龙绞柱、鹞子翻身等身段动作,一招一式地学到手、做到家。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排练,一台唱、念、做、舞齐备的吕剧版《李慧娘》终于登上舞台。

    1980年9月,吕剧《李慧娘》在人民剧场(今济南市北洋大戏院)首演。舞台上,身段考究、唱腔清逸、表演细腻的“小李慧娘”令全场观众耳目一新。应邀观摩的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看完演出十分高兴,他们评价说,“焦黎是一名很有潜质的演员,吕剧能有这样优秀的接班人令人振奋。” 

    精修技艺 博采众长

    由京剧改学吕剧,焦黎深刻地体悟到艺术之间的相融性。因此,她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大胆探索,努力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

    “曲有曲意,声有声情,戏曲演员应该深入研究乐曲中的喜怒哀乐。”为提高演唱水平,增进对音乐旋律的理解,1987年,焦黎跟随山东省歌舞剧院王佩璜老师学习声乐,从山东民歌入手,学到了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后来的吕剧演唱中,她尝试从民歌中寻找借鉴,在保证吕剧原有唱腔特点的前

    下,大胆融入新的元素。听过焦黎演唱的观众,都觉得她的唱腔处理优美洒脱、声情并茂、韵味浓郁。她说,这得益于取法民歌、学习声乐的经历。

    表演上,焦黎通过饰演不同角色,参与不同剧种拍摄来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能力。她参与拍摄电视剧《大海的呼唤》、《爱情帮你办》、《妇女主任》等,并在戏曲电视剧《苦菜花》、《大地情深》、《无品芝麻官》中担任主角。“这些角色中,有乡土气十足的农村妇女,也有腹有诗书的女研究生,她们的形象和我生活中差异巨大。”为能吃透角色,梳理人物内心轨迹,焦黎经常一遍遍地精读剧本。“影视剧表演注重内心体验,而戏曲讲求把对人物的理解、体验,通过程式来外化,虽在塑造人物上是共通的,但表现手段有差异。在戏曲表演中,融入‘生活化’的处理,会更加自然、可信。”在影视表演的启示下,焦黎把“生活化”和“内心体验”的表演方法运用到吕剧表演中,她所饰演的“桂姐”、“二姑娘”等传统剧目中的形象,在舞台上也更加鲜活灵动、清新自然。

    随着舞台实践的丰富,她逐渐爱上了吕剧,凭借对《姊妹易嫁》、《小姑贤》、《王小赶脚》、《桃李梅》等众多传统经典的上佳演绎,焦黎成为济南市吕剧团的当家旦角。鉴于舞台上的出色表现,1993年焦黎被借调至山东省吕剧院排戏,她也因此敲开了省吕剧院的大门。

    演绎新作 折桂梅林

    在立足经典、传承前辈优秀作品的同时,焦黎希望拥有自己独立创作的角色。直到2004年初,山东省吕剧院为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排大型现代戏《补天》,焦黎才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说起与“小沂蒙”一角儿的缘分,焦黎回忆说,第一次看剧本,就被那精彩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形象打动了。“谁都喜欢‘小沂蒙’这个角色,她感情淳朴,戏很讨好,编剧也偏爱她。”但当时焦黎已近40岁,剧中的‘小沂蒙’却只有19岁。尽管年龄跨度大,选角儿时该剧特邀导演卢昂还是一眼看中了焦黎。“她的表演质朴、自然又不失灵动,与‘小沂蒙’淳朴善良的个性特点非常契合”,卢昂评价说。

    为刻画出生动传神的“小沂蒙”,焦黎认真分析剧本、研究角色。“‘小沂蒙’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她对事、对人的态度、反应,我该如何用戏曲的唱、做、念、舞来准确地表达?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挑战。”为找准感觉,焦黎特意从题材相似的戏剧、影视作品中寻找灵感,还找来8000山东女兵入天山的资料仔细研读,借此体验时代差异,捕捉人物特点。在她的勤奋努力下,一个鲜活朴实、心地善良的“小沂蒙”立在了舞台上。演出中,焦黎唱、念、做、打无不精到,一段《情定荒原》唱得观众声泪俱下;与风沙搏击中,一个“高坡抢背”,更让四座皆惊。2004年10月,《补天》一剧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地,总有热心观众跑到后台找到焦黎说:“焦老师,您的‘小沂蒙’演得真好!”

    凭借对“小沂蒙”的传神演绎,焦黎摘取了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窣地最相宜’,焦黎的吕剧表演艺术,火候到了,得奖自然水到渠成。”前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补天》的编剧刘桂成如是评价。然而,提起获奖,焦黎更多的是感激:“我的付出微不足道,是整个团队成就了我,是《补天》剧组携手同心把我捧上了中国戏剧最高奖的舞台。”

    心系传承 甘愿奉献

    山东省吕剧院演出二团,又名青年团,主要由青年演员组成。2004年,焦黎接任团长一职,一晃已经近10年了。最近几年,因担负培养青年演员的重任,焦黎很少登台演出。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牺牲自己的舞台,这令很多人不解。焦黎却说,“我是从这一天过来的,当年是老师们把我扶上了舞台,现在轮到我为年轻演员的成长提供帮助,做些牺牲是值得的。” 

    青年团的演员大都毕业于山东省戏曲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中专部),人员年轻,舞台经验相对较少。“他们阵容齐整、水平相当,通过磨合慢慢走向成熟,是我最重要的任务。”为了这个目标,一到排练、演出时,焦黎或在排练场上来回穿梭,亲自指点;或在观众席注视着台上的一举一动,悉心记录。她笑称,在青年团,自己一会儿像“警察协管”,一会儿又像“保姆阿姨”。大到排练演出,小到演员们恋爱、结婚、生子,都要关心、询问。

    2012年9月,焦黎经剧院推荐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学习。年底,省吕剧院重新修改打磨新编现代戏《百姓书记》,焦黎为导演李利宏做起助理,从小处入手,虚心求教。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以后青年团的剧目排演提供帮助。现在,焦黎又开始物色剧本,“这些年,通过复排老戏,青年演员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了创排新戏的能力和条件,是时候为他们牵线搭桥,排演一部自己的原创作品了。”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说到剧种的现状,焦黎感到肩上的责任十分沉重。“国戏也好,地方戏也罢,戏曲的巅峰时代毕竟不属于现在。吕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比较成熟,突破了传统‘二小戏’,丰富了行当和题材,留下一些特色鲜明的经典剧目。”在她看来,当下吕剧艺术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对经典的承继,另一方面要培育新人、新作和新的观众群。“创新不能只迎合观众,选材立意应当分析剧种的特色,舞台手段更不能脱离戏曲本体,这些都要仔细研究,不能盲目。”

    焦黎说,唱了30多年吕剧,自己对这项事业满怀深情。较真儿也好、苛责也罢,都是为了更好地把吕剧这门艺术延续下去。“我希望吕剧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戏剧人生  澄明纯美

    孙丛丛

    粉墨人生,妆泪点缀。演员就是这样一份职业,演绎别人的故事,流的尽是自己的泪。舞台上固然风华绝代、万千辉煌,但到了台下,回归本色,酸甜苦辣、悲喜自知。

    焦黎不愿多提曾经受过的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她看来,辛苦是戏曲演员应尽的本分。她更常念叨的是,一个团队有编剧、导演、乐队、灯光、舞美,为什么把你演员推到舞台中央最耀眼的地方?“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演绎,是好角色成就的;舞台上绚烂夺目的瞬间,是大伙儿成就的。作为演员,要是遇不到一个好角色、好团队,你什么都没份儿。”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让记者感动。说到曾经的老师,焦黎报了长长一串名字,“这个就别写了吧,假若有的提不到,被老师们看到了,我会愧疚。”在焦黎眼中,所有给过她帮助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哪怕有的素未谋面,只是通过书信给过她指点。

    因为常怀感恩,焦黎始终坚守着一份责任。“我知道,聚光灯下是最耀眼的位置,但是,让年轻演员接班,传承的事儿总要有人来做。”爱之深,才责之切。她常常看不惯有人排戏时吊儿郎当、没有“精气神儿”;她也会指责奢华铺排、妨碍舞台表演的大制作;她还常常拉着别人一起探讨作品,一说就是小半天。在旁人看来,焦黎的世界,除了戏曲,没有别的点缀与装饰。

    卸掉宠辱,脱去装饰,焦黎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以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不曲意逢迎,不争名逐利。一如她的艺术,素朴无华,天然雕饰,却无人能轻易与之争美。

    素质不宜添彩染  粉淡香清自一家

    北 岭

    近40年来,焦黎从一个俊美俏丽的小姑娘,到端庄素雅的艺界名家,给人印象最深、最特别的地方是,她不大修饰自己,总是素面朝天。这在当今女性中,尤其在文艺界里是很少见的。也许是根生寂僻花独赏,也许是天生丽质不须妆。她的清新自然,成了另一道风景,使人想起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咏叹梨花的一首诗:“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她如一束带雨的梨花,别具一格,芳雅不俗。

    作为演员,焦黎具有一般人无法比拟的天赋条件:扮相俊美,嗓音亮丽。她性格要强,虽然在生活中与人不争不抢,但喜欢跟自己较劲。凭她的嗓音条件,做一个唱功演员,饭碗端一辈子也丢不了。但是,她要求自己文武双全。基功、武功、身训、把子……一年四季,冰暑不辍。

    焦黎的从艺生涯并非顺风顺水,贵在她天赋高,悟性好,毅力强,不言弃。常言道,塑造角色,一忌骄,二忌躁,三忌馁。焦黎的成功,就在于她的不停息、不放弃;在于她做事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管饰演大小角色,哪怕是让她跑龙套她也要求自己演出“彩儿”来。她的认真劲儿,有时让人觉着可笑。为了一个调度、一个动作,她会认真揣摩、精心设计、反复练习;为了一句台词、一段唱腔,她会如痴如迷地说唱个没完,直到能够符合人物、符合剧情为止。《补天》里的“小沂蒙”整个戏里有四次要重复说一句话:“俺爹叫俺听领导的”,焦黎分别做了不同的处理,人物心理、语调、节奏,都把握的非常准确,观众无不扼腕叹息,不得不佩服她的演技和语言功夫。

    文艺界有句行话,叫做艺无止境。当一个演员能把各种人物演得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恰到好处的时候,这绝非是一日之功。焦黎就是这样一个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程度的优秀演员。一身绝技,一腔痴情,一曲高歌,万种风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