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莹
《李二嫂改嫁》剧照
作为山东吕剧的代表性剧目,《李二嫂改嫁》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经典舞台艺术作品。该剧描写了20世纪40年代新、旧中国交替之时,农村寡妇李二嫂与男青年张小六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在社会大变革之时,妇女追求婚姻自主被封建观念所不允和由此所引发的“好人受气”、正义被非正义暂时压倒的矛盾与斗争,以及妇女要解放、婚姻要自主的历史必然性。
妇女解放、寡妇改嫁,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十分敏感的社会话题。艺术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强烈撞击,使《李二嫂改嫁》一鸣惊人。可以说,吕剧《李二嫂改嫁》的创作和演出,使山东戏曲领导了当时中国戏曲改革的新潮流。尤其是电影《李二嫂改嫁》的上映,让山东吕剧风靡全国。吕剧的旋律和剧中的经典唱段回旋在中国大地上,李二嫂的形象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是什么使吕剧《李二嫂改嫁》如此获青睐?答案是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建国初期,旧意识、旧传统、旧观念,以及三座大山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种种恶疾都还在肆意猖獗。中华大地正处在一种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戏曲界也是如此,人们似乎还未从旧的传统意识中醒转,还未寻找到新中国的艺术创作目标。就在这时,吕剧《李二嫂改嫁》带着反对封建意识、呼唤妇女解放的责任感,以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国民面前。在当时,这就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强烈共鸣。
《李二嫂改嫁》自1952年创作、1953年演出以来,已有整整60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60年来,这部戏在农村、城市、学校、工厂、部队等共演出5000多场,深受观众喜爱。然而,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艺术形式花样翻新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部经典作品,其舞台表现形式难免显得有些臃肿、落伍,与现代审美观念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该剧若要吸引更多观众,就必须与时俱进,增添新的艺术活力。
事实上,在当今戏剧舞台上,经典剧目改编创新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新版甬剧《典妻》、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红楼梦》、新版京剧《野猪林》、新版川剧《变脸》等,这些曾经的经典剧目,经过改编后吸引了大量的新老观众,有些剧目还获得了国家级大奖。
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京剧改革曾提出过“移步不换形”的著名论点。所谓“移步”,即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所谓“不换形”,即力争做到尊重传统和老一辈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成果,尊重观众欣赏的心理定式,对文本和唱腔不搞所谓“颠覆性的创作”。
新版吕剧《李二嫂改嫁》即是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原则进行改编的,既保留了经典,又不伤筋动骨,在原有戏剧结构上对舞美、灯光、服装、舞台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审慎而合乎情理的创新。《李二嫂改嫁》的演出时长从旧版2小时40分钟压缩到2小时10分钟,剪去枝蔓后,新版中李二嫂的遭遇和情感主线显得更加突出、丰富。
新版《李二嫂改嫁》的导演周波对该剧总的要求是:舞台呈现清新、流畅、娴雅、大气。场与场、戏与戏、景与景、音乐与音乐之间的转换,要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戏剧节奏,赋予该剧以现代审美元素,吸引更多观众。
在音乐唱腔方面,新版《李二嫂改嫁》力求原汁原味,以满足中老年观众的怀旧心理。同时,在刻画人物方面更加注重探寻人性真实的一面。比如开场,当幕前曲结束后,雄鸡高唱,天渐放亮,继而是生活气息浓郁的音效。热烈的开场,秧歌、腰鼓和表现时代背景的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既凸显了时代背景的需要,又作用于李二嫂情绪的对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李二嫂的世界很无奈。
在表演方面,周波认为老版《李二嫂改嫁》的表演含蓄有余,激情不足。激情是真,含蓄是美。他要求新版演员在表演上要特别注意控制表演的分寸感。要调整好真实的生活表象和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关系,在表演上不要浅尝辄止,满足于模仿,而要扎到人物的心里去。
此外,新版《李二嫂改嫁》的音效运用巧妙而恰到好处,为整部戏赋予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音效是创造生活实感,联系人物关系,表达整个戏风格的重要的环节。在第二场戏中,当张小六帮助李二嫂抢收麦子后雨过天晴,新版剧中增加了喜鹊的叫声,寓意二人的爱情即将萌生。第五场结尾处,天不怕与李七密谋耳语时,狗的狂吠声也对接下来的剧情有所暗示。
舞美留下的空白要用灯光来渲染。舞台灯光除了完美地体现布景环境以外,更重要的是着力渲染和呈现整个戏的情绪色彩,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人物内在情感的外化形象。比如,李二嫂家要表现出压抑的氛围,要使人感觉透不过气来;张大娘家应该豁然明朗,因为李二嫂的希望在这里。该剧的灯光于各场间营造出了不同的情感、情景氛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剧情气氛。
新版《李二嫂改嫁》的成功之处在于,坚守戏曲艺术规律,发扬戏曲美学精神,以戏曲化的舞台结构和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组成灵活机动的时空转换和富有动感的舞台画面,追求婉转优雅的声腔韵律和充满真情实感的诗化意境,建立了既有吕剧韵味又饱含齐鲁文化本质的舞台形象。
经典再现,贵在创新。戏剧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而创新则往往靠不断涌现的大胆革新者来推动。戏剧新形式、新构架和新特点,强烈地冲击着旧观念的桎梏而闪现着夺目的光彩。戏剧要想在当今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题材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富有艺术感染力之外,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那种唯我独尊,唯我独美、唯我独雅的观念是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