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翰墨秀河山 丹青颂盛世
刘宝纯:山东已具备形成齐鲁画派的条件
刘宝纯诗作欣赏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翰墨秀河山 丹青颂盛世
——访山水画家刘宝纯

    刘宝纯, 1932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市,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 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 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 山东画院名誉院长, 一级美术师, 美国休斯敦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帕沙迪娜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历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委, 中国美协理事, 山东省政协常委, 山东画院院长,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荣获首届山

    雪消门外千山绿

    蓬莱

    泰山瑞雪

    今日花园口 1974年

    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古朴典雅的书房中,刘宝纯正聚精会神地在案上挥毫泼墨。虽已年过八旬,但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早年的学画经历、对山水画的感悟等话题如宣纸上的泼墨山水般渐渐铺展开……从中享受到的不仅是艺术情感的熏陶,更是文化内涵的滋养。

    勤于思 敏于学

    1932年,刘宝纯生于山东省荣成市南部黄海之滨的铁槎山下。从小生活在依山傍海的环境下,刘宝纯对大自然的美有着超常的感知。“铁槎山自古就是佛道共存的一座名山。从海上看,这座山像一条船;从陆地上看,山随光影而变,时为黛蓝,时为墨黑,山海相映,雄伟壮观。”与此同时,浩瀚的大海也带给他无尽的遐想。“童年时,我常伫立大海边,眺望碧波蓝天,流云白帆,寄托美的情思;也常以树枝为笔,沙滩为纸,勾画质朴生活的倩影。”

    刘宝纯自幼酷爱绘画。由于外祖父家是书香门第,收藏了许多书画和画谱,所以他经常去翻看,并临摹了家乡大量散存的墨迹。“我的舅舅能写擅画,经常辅导我。那时逢年过节,左邻右舍就请我给他们作画,而且要挂在中堂。”说起儿时对绘画的热爱,先生脸上满是自豪:“那时,画画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上小学时,有一次,刘宝纯给老师画像。由于他画得像模像样,老师称赞他以后可以当画家。“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画家’这一职业。从此,‘画家’这个称呼就在脑海里深深扎了根。”刘宝纯回忆说。

    到了青年时期,刘宝纯对绘画的热爱分毫未减。听从家里的要求考入当时的山东财经学院学习后,他仍在课余时间坚持作画。“周末我经常去古籍书店,看了很多古诗词的书和画册。其中有本刊物叫《故宫周刊》,里面有历代名画,我都临摹过。当时条件差,我都是在宿舍的床板上临摹和创作的。”先生认为,正是那个时候艰苦的条件,才造就了他刻苦学习和勤于创作的精神,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师造化 得心源

    六十多年来,刘宝纯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泰山、黄河、黄山、长江……多少名山胜景、大江大河一次次出现在他的画作中。对每座山每条河独特的意韵和文化内涵,刘宝纯早已了然于心。“比如‘五岳之尊’泰山,它是一座蕴含着中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名山。比如‘母亲河’黄河,在造福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蕴藏着大愚大智、大厚大美。”

    同一处景观,在刘宝纯的画笔下也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大自然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比如黄河,我第一次去看与第二次去看,印象是非常不一样的。也可以说,最关键不是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是人自身的改变。可能我第一次去看时注重看它的自然风光,后来再去看时,更多地是从情感层面上去体会它的厚重。思想的提升、技法的熟练,表现到画面里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对于松树,刘宝纯有着特别的情感。“我总认为它们符合我的性情,所以我对松柏的属性做过深入的研究。”古人所画的松树,凡是能找到的印刷品,他几乎都临摹过;到山上写生时,凡是有松树,他几乎都单独画过。“泰山后石坞的松树,我画了几十遍,几乎所有的树,哪里有个枯枝,哪里有个疤痕,我都记到脑子里去了。”

    如何把写生所得融入创作?如何在创作中吸取自然的“灵魂”?刘宝纯认为,从写生到创作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写生更多地是表现感性的东西,而真正创作的时候,应该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融化在心里,再经过画家的修养和风格展现出来。”

    诗画交融 相映成辉

    有人说,用“诗画交融、相映成辉”这八个字来评价刘宝纯的艺术成就是再形象不过的了。作为誉满华夏的山水画家,刘宝纯先生的卓越成就不仅体现在中国画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常年钻研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使诗、书、画、印四艺融于一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完美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书画艺术的精髓和风韵。

    “中国画就是中国文化的延伸,由中国文化引领。在学画的时候,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画必须有两个翅膀:一是书法,二是诗词。”在刘宝纯看来,书法是画的风骨,诗词是画的灵魂。没有风骨没有灵魂的画作,很可能就是个图解,谈不上内在的思想高度与深度。

    遵循着这种精神,刘宝纯在学画的同时还写帖临仿并学着作诗。“我把所有见到的好字帖都临写过,还尽量多读古人的诗词。对于怎么写诗我也做了很多研究。”2007年,以山水为主的旧体诗集《刘宝纯诗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题签书名,著名诗人苗得雨、郭廓和王魁章分别作序、作跋。

    “总之,书法、诗词对我的画有相当大的好处,一幅画有诗意才能有意境。以我创作的《步云桥仙境》一诗为例:千山杳杳竞云合,一水潺潺辟云开。松自悬崖穿云过,人从绝壑乘云来。这首诗就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原则,把它题写在《步云桥》这幅画上,人们在赏画的同时,再感受一下这首诗,感觉和收获自然是大不一样的。”刘宝纯说。

    艺术家的使命

    上世纪60年代,刘宝纯创作的《红透山谷》、《黄河——今日花园口》、《植树》参加了全国美展。1971年至1976年,刘宝纯和画友先后沿着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写生,并出版了系列画集,在当时沉闷的美术界掀起阵阵波澜。正是这些作品,使他名扬画坛,乃至成为中国新山水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谢稚柳先生看到他的黄河、海河、淮河写生画稿之后说:“中国画有希望了!”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先生也曾表示:“刘宝纯先生是50年代以来中国新山水画一派延续发展的重要代表。”

    对于众多大师给予的高度评价,刘宝纯认为,这是因为他画的山水是从生活中来的,从名山水系中来的,是从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来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这些画面富有生机,给人以精神上的提升。

    刘宝纯告诉记者,在长期的创作中,即使自己的情绪不太好,在画中表现出来的情绪仍然是积极向上的。“我愿意把我不舒服的因素变为美好的意境,让观众都能得到愉悦。”于是,在刘宝纯的笔下,树成行、田成方、水成网,一切都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有人看了我到黄河、海河写生的作品说,那里没有树啊,你的画上怎么那么多树?我说,会栽上树的。我只不过是按着人们的愿望和规划远景画罢了。把美的东西反映出来,这应该是艺术家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先生已逾八十高龄。当记者问到他还会不会继续坚持写生、创作时,刘宝纯肯定地回答:会的。“如果说我用八十岁的精力去读中国的这部历史,那么在今天,我读到了最好的一段,这是中国的盛世。使我尤感幸运的是,赶上了中央提出并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时期,我很愿意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