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实习记者 周 荃
梁文博 ,1956年生,山东荣成人。擅长中国画,以人物和山水画见长。1975年毕业于山东烟台轻工业学校工艺美术科。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艺术学院国画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其作品多为近现代题材,具有时代特色,善于在极其平凡的场景中发现人性与生活之美。画风纯朴,自然和谐。他的作品连续六年入选全国美术家作品展览并多次获奖。1997年,获“中国画坛百位杰出家”称号。出版有《当代中国画精品——梁文博》、《百杰画家梁文博作品精选》等画册,代表作品有《渔归》、《冬往春来》、《远去的风帆》等。
故乡深情 画路循迹
梁文博出生在山东烟台,虽然已经离开故乡多年,但是每当回到故土,那一出火车站口扑鼻而来的海水腥味,仿佛是骨血里的滋养,令他亲切难忘。时至今日,老家的特色小吃如臭虾酱、豆腐、玉米等仍为他津津乐道,而这份故土情怀也时刻充盈在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世界里。
他的父亲是退休老干部,心灵手巧。幼年时期的梁文博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并喜欢上了绘画。上小学后,他的美术作业总被老师当作榜样在全班展览,这份鼓励坚定了少年时期他追求艺术的决心。三年级时梁文博被选拔到烟台市少年宫系统学习绘画。
“‘喜欢’是最重要的,”梁文博说,“我小时候没想太多,就是觉得画画有意思,有趣。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趣’字,何其重要。”同时,他认为成为一名画家并不需要太聪明,“木”一点,锲而不舍,反而更能成功。
1973年梁文博中学毕业后,考入烟台瓷厂做临时工。在瓷厂学习画鼻烟壶的半年时光里,他逐渐喜欢上了陶瓷工艺里贴花的精致美丽:优雅的仙鹤、嶙峋的山石、古朴的松枝……他每天在鼻烟壶上画着这些精细雅致的图案,不经意间也为日后精研工笔画做了铺垫。“别看我外表是粗犷的山东汉子,可是我内心细腻,细节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梁文博说。同年9月,他考取烟台轻工业学校工艺美术科学习素描,成为该校美术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改建为山东艺术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979年,梁文博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与张志民、于海波等名家同班,成为该校第一届本科生。在这所艺术殿堂里,他充分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来滋养自己的绘画,短短几年提高显著。“我少年时期系统学习绘画,读中专时也有了基本的文化素养,这些对我后来本科的学习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基础。”凭借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梁文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一晃经年。
回观他的经历,并没有太多起伏,反而是一条清晰的脉络:围绕着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坚持求学,执着努力,在最简单的历程中,经历岁月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不在乎你走多远,而在乎你走多深。”梁文博如是说。
笔下滋味 时代风采
伴随着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中国画也不断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无论是唐朝丰腴的仕女图,还是宋代烟雨迷蒙的山水,抑或是明清生动盎然的民间风俗画,无不呈现各自时代的艺术特色。
“故笔墨当随时代。”梁文博认为,固然中国画,特别是工笔画有着浓重的传统和程式,但一幅画的精华与主题应当与时代同步。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任何的个性都不会离开时代的共性特点。“在共性的基础上结合,跳出这个圈,共性就是这个时代,个性是艺术家自己,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每个画家都在表现他所处时代的人文环境、生存环境、人的生存状态等。”
梁文博的笔下创作则关注当代生活。“当代生活可以从两个层面看,即农村的田园牧歌和都市的繁华闹景。由于我幼时生长在烟台郊区,周围是绿油油的菜地,对田园、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梁文博将他的情感寄托在了山东大地最深厚的土壤,沂蒙山的菜地、山区质朴的人民等都成了他笔下的主角。今年他响应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的号召,创作了4.1米×2.6米的大画《沂蒙六姐妹》。为了充分表现老区人民的精神面貌,他充分查阅相关资料,更多次深入老区,与老乡们一同生活。在真正作画时,又特地给模特买了三套老棉裤和老棉袄。这样严谨、认真的艺术作风使他的每一幅作品一旦完成,便堪称精品。
艺术作品要反映时代,而艺术家要回馈时代、回馈社会和人民。“这个年代,社会和国家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行艺术创作。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都画不出好作品,是要向人民道歉的。”梁文博说,“我们的艺术灵感来源于人民,而我们的艺术作品最终也要归于人民。老一代德艺双馨艺术家们为我们做了良好的例子。”采访中梁文博多次提到山东画界前辈于希宁先生,他感叹说:“于老做得好啊,他的画几乎全部捐出,回报国家和人民。这是一位有品格、有胸襟的老画家的归宿。”
厚积薄发 以心养画
著名画家潘天寿曾说:音乐养耳、绘画养眼,相加则养心、养性情。梁文博在认同的基础上进而对中国文化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与自然万物相协调、非对抗性的养生文化,注重修心。书画得以修身养性,但同时,如果希望在绘画上不断提高,也要用技巧、文化底蕴、生活感悟等去滋养艺术本身,故名曰:“以心养画”。
梁文博也是这样做的。一路学画、绘画、创作,他始终坚持着扎根生活、感受生活的原则,画自己最真挚的体悟和感受。从1985年毕业创作《崂山情》开始,他一路尝试不同的题材与风格,沂蒙山组画、家庭组画……都留下了他的艺术探索和感悟。“画家年轻的时候可以广泛打开思路,多多练笔。但到了一定年龄和火候,便要集中火力在一个方面,探索自身能驾驭的绘画语言。大凡名家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比如于老画梅。而有了笔下的‘绝活儿’,也正是画家真正成熟的标志。”他始终认同卢洪刚先生的一句话:50岁以后,画画才有了点滋味。“画画是时间与阅历的积淀,就像煲汤,材料不齐、火候不到,都出不了滋味儿。”
“养画”也要思路和思想,这并非朝夕之功,更不是下蛮力,而是一个智慧的沉淀和厚积薄发的过程。梁文博自言他除练笔作画以外,每日坚持读书治学,其严谨认真程度并不亚于科学家做科研。
大美不言。在梁文博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经年累月的积淀,读到了齐鲁大地的深情。而他依然在每一天、每一个清晨严谨、认真地钻研感悟,以心养画,在无止境的艺术路上不断前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