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以淡泊之心绘世间山水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淡泊之心绘世间山水
——访画家张世鹏

    山居图

    幽居

    溪山雁鸣

    明人诗意 

    黄山烟霭图 

    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走进画家张世鹏先生家里,犹如走入一间小型的艺术陈列馆,屋内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各种奇石、古瓷器,墙上悬挂着他自己的山水画作。张世鹏是个安静的画家,多数时候,他喜欢一个人在家潜心钻研绘画艺术,沉浸在笔墨丹青的世界。

    张世鹏

    1951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师从著名山水画家黑伯龙先生,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其作品《溪山泛舟》、《幽壑浮烟图》等多幅入选在日本大阪举办的“中国绘画展”。1993年作品《苍山溪流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1996年12月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张世鹏画展”。1999年12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张世鹏山水画选》,2010年10月,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世鹏画集》。

    少年国画情

    张世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均为教师,受家庭影响,他自小喜爱画画,而颇具国画造诣的父亲成为他的启蒙老师。由于父辈的关系,张世鹏少年有幸得到黑伯龙先生的指教,跟随黑伯龙学画直到“文革”。

    “文革”时期,虽然暂时中断了国画的学习,但是张世鹏并没有放下绘画。“那时学校不怎么上课了,街道经常画些毛主席像等宣传画,所以我的油画在那个时候得到一定锻炼。”临摹是学习国画的第一个阶段,张世鹏开始学画时认真地学习很多画册和画报。“那时《人民画报》上常有国画,山水画、人物画都有。也经常有关山月、傅抱石等大家的作品。”他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地寻觅国画大师的作品。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只要书店有了哪本画册,都会传开。也正因为到处搜集画册资料,他认识了济南不少画家。

    张世鹏介绍,不夸张地说那个年代为一本喜欢的画册能跑断腿。“但凡听说谁家有本画册,就赶紧去人家家借来看。正因如此,济南画画儿的人都熟识起来。”

    张世鹏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拮据,他想方设法降低学习画画的成本。“那时一张电影票7分钱,我跟父亲要钱说去买电影票,其实一次都没看过,钱全攒起来买纸。有一种糊窗户的纸也能用来画画,我就去土产店买那种纸,因为土产商店比美术商店里卖的纸便宜很多。哪家土产店里有便宜纸,这种消息传得最快,一得到信儿,大家蜂拥而至。那时为了节约,画画也不用颜色。”张世鹏感慨,比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现在学画的条件太好了。

    宁静以致远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张世鹏心性淡然,家门一闭,就是深山。比起到处参加各种书画活动、笔会,他更愿意藏身于自己的书斋中,读书、写字、绘画。在他看来,潜心研究艺术、创作,才是最该做的事情。

    张世鹏的孙子想学国画,他拿自己的艺术感悟教育孙子,“想学画画,不容易。想画好,更难,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很多。”绘画若没有量的积累,绝不会有质的飞跃。兴趣是做事的先导,出于对国画的痴迷,他年轻的时候经常一宿一宿地画画,画着画着起身倒水,发现天色已亮。 

    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张世鹏一直保持着看画册、看画展、多交流的习惯。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向前,艺术也逐步地发展变化,恐怕不能拿过去的老眼光来看现在的绘画作品。“就像我自己,虽然学画画的过程相当漫长和劳苦,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会从心里由衷地高兴。可过段时间回头再看那些作品就不满意了,这就说明自己水平提高了。”山东省著名人物画家韦辛夷先生这样形容张世鹏的治学态度:自从张世鹏选择了山水画为诠释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他要在巅峰与深谷的不断转换中了结自己。

    年轻时,张世鹏走遍名山大川,壮丽山河了然于胸。他说,对于一名画家而言,写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大量的写生,就不会有创作。一个画家笔下的泰山,可能看起来像泰山,但是又不完全一样,画纸上呈现出的是画家心中的泰山,创作是对实景的升华。张世鹏的好友庄红旭回忆两人少年结伴,游黄山、走峨眉、攀华岳、登泰岱,河山大好,美景迭出。

    受经济利益驱使,美术界在一定程度上像是一个“名利场”。张世鹏一直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探索国画的创作技法和规律。好友庄红绪说,“他以历代名画为师,细读临摹。与名山大川为友,画稿充栋,虽青灯孤影,乐此不倦。他常年远离尘嚣纷扰,沉下心来深耕于书斋之中、案头之上。有朋友曾和他开玩笑说“你应该去终南山。”手中的画笔一拿就是五十年,张世鹏是一名颇具成就的画家,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无尽的艺术研究中。

    传承与创新

    在张世鹏先生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他近年创作的作品。细细品味这幅画,跟他以往的山水画“清秀俊逸”的风格略有不同。“在山上看太阳西沉的时候,是逆光,崇山是黑色的。按照传统笔法,山岭应该越远越淡,很远处就看不到了。但是我反过来,最远处用色最深,而且用红色突出夕阳笼罩的远山,视觉上形成一种冷暖对比。从颜色和用笔用墨上,这也是一个创新点。”

    张世鹏认为很多画家画了一辈子,笔法和用墨在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要想突破原有的模式很难。“对一名画家而言,在遵循国画传统的基础上也要创新。倘若没有经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长期的思考,创新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这些年,他一直在琢磨创新这件事。虽然有一批作品出炉,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新作并不成熟,许多地方有待提高完善。“创新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点一点逐步提高的。”

    “他的画重传统,有出处,汇集了历代山水大家优秀的笔墨传承,又于透视、构成、素描、色彩深有研究,赋予画作新的元素,与时俱进,又迥异时流。”庄红绪曾这样评价张世鹏的作品。张世鹏对造型、色彩理解较为透彻,得益于他年轻时画油画的经历,加之后又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深造三年,形成了融汇古今,合璧中西的风格。

    张世鹏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作画之余,他听京剧,写书法。他研究绘画而不局限于绘画,而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在张世鹏看来,国画不能只是纵向发展,也要注重横向发展。“中国传统艺术门类是相通的,国画应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比如诗文、油画、篆刻、曲艺、京剧。”他平日里爱听京剧,虽说自己不唱,可也听得出门道。他认为,京剧对国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京剧唱腔的抑扬顿挫,舞台表演中夸张的水袖功,对国画是有影响的。京剧唱腔的有些地方很像中国画的写意中的用笔用墨技法,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绘画方面也有着不凡的造诣,所以说传统文化是相互滋养的。”

    从弱冠之年到年过花甲,一画就是50多年。张世鹏说,在漫长的绘画路上,成就感和劳累感共存。画画看起来简单,就是用笔用墨。看画的人虽审美观参差不齐,但是好作品有个共同点,就是能打动人心。“作为一名画家,创作要为自己负责,为艺术负责,为后代负责。”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保留着对艺术的赤子之心,以虔诚而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在绘画这条路上苦苦修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