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陈丽媛
■朱全增
1956年生,山东莒县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擅长山水、花鸟画。其作品在国内、国际举办的大型美展中屡获大奖,多件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一级收藏单位和地方省、市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1990年至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浙江博物馆以及深圳、香港及日本、法国等地成功地举办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和联展,著有《中国画集》、《朱全增画集》、《朱全增国画新作集》、《朱全增花鸟画集》等。
儒心墨韵 妙笔生花
1956年,朱全增出生于山东莒县。莒县地处鲁东南,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遗址遍布全县。自古以来,莒地人民对书画艺术就有特殊的偏爱,书画之风代代相传,书画人才更是层出不穷。古有《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刀法苍古”的篆刻大师钱士魁,“山林派”代表邴宛麟,“神明于法,而不为法拘”的书画奇才张丕经,尤擅颜体、行书的甲辰翰林庄陔兰,以及管氏三翰林五进士等。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崔祝生、宋式云、王玉宽等为代表的“莒州书画六老”,以方通之才,于文艺种种,无所不通。在“六老”带动下,一大批中青年书画家正成为山东乃至全国书画界的中坚力量,朱全增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据朱全增回忆,他还在上小学时,村子的墙壁上都是“六老”的宣传画。“他们画画时,我就和其他孩子一起紧跟在后面。虽然看不懂,但是非常羡慕,一边看一边模仿,一股劲儿地想追赶老师们的脚步。”朱全增说。
从小学三年级起,朱全增就开始临摹王玉宽的字帖。“我将临摹好的书法作品拿去给先生过目,先生从未直接说过不好,都会先表扬一番。碰到写得不好的,他会自己写一个放在旁边,‘你看这样写是不是要好些?’老先生的学养和为人对我的教益是非常深的。”朱全增回忆说,先生素日里访客甚多,不论来者是大人还是孩童,临行前,他都要送人书画作品“留个念想”,且每次都把客人送至大门以外,无论什么时候回首,他都在那里遥遥地向客人挥手。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事隔几十年,每每忆起那段日子,朱全增仍能感觉得到王玉宽先生给予的温暖。“这也正是我为什么对青少年朋友从不吝啬给予关怀与爱护的原因。”
1980年自临沂教育学院毕业之后,朱全增被分配到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小学三年级到初三学生的美术老师。3年后,因为教学业绩突出,他又被调到教研室专门从事美术教学研究工作。在这里,朱全增有了大把时间专心作画。不到一年,学校的会议室、接待室都挂满了他的画作,这也慢慢引起莱钢领导对文化建设特别是美术建设的重视。
1988年,中国美协山东分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烟台召开。作为大企业代表,朱全增当选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接下来的几年,他又先后到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班学习深造,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学识涵养。
花木有心 缘物寄情
纵观朱全增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画路很宽,境界阔达,笔墨苍劲,色彩绚烂。从北方的葡萄、石榴到南疆的木棉、枇杷,从故国的梅花到塞纳河畔的郁金香,各种奇花异草和自然物种,都在他的笔下开得烂漫,长得自如,亦写得乐和。无论是煌煌巨制还是区区尺幅,同样都让人感受到他的大气。
“把花鸟画当作山水画来画,构图上才有大格局、大画面、大气势。”朱全增兼擅山水、花鸟,他尝试把山水画的构图、笔法、空间处理“三远法”等技法运用到花鸟画中,他的《水仙》、《仙客来》、《草甸一隅》等花鸟画,都突破了折枝花的狭窄天地,而拥有山水画的深远空间和逶迤气势。“画画需要境界和胸怀。试想,如果画家的心里只容得下一朵牡丹和几片叶子,又怎能把气势放大?”
2006年2月23日,“心象·自然”——朱全增花鸟画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召开。有人在看了朱全增的画之后感慨他的画厚重大气、洒脱自然,笔下流露出对人生的真诚感受和生活体验,更彰显出山东人的豪放品格。“时下,中国花鸟画和山水画创作充斥着千篇一律的现象,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古人或名家的笔墨程式,而看不到作者本人。而朱全增‘取熔经意,自铸伟辞’,他的花鸟画语言汲取融化了中国花鸟画特别是现代花鸟画革新传统的经典样式,与郭味蕖、于希宁等人的花鸟画革新传统一脉相承,同时创造着自己的个性化风格。”美术评论家王镛表示,朱全增的花鸟画创作为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诗歌、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的典型特征。现代美学家王国维标举境界(即意境),主张写真景物、真感情,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
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
“花木有心,画家要用生命来作画,画的虽然是花鸟,但是表达的都是人的美好情感。只有这样,作品才有感染力、生命力,才能打动人心。”朱全增表示,画家画到一定程度,拼的不是手头上的功夫,而是文学修养。“若文学修养不高,至多是个人云亦云的画匠,何谈格调与品位?”因此,他经常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多读书。“书中自有好风光,读破万卷书的人,心中不会存着一池浊水。理的启迪、情的熏冶,足以孕育出一片碧绿如茵的大草原,供思想的神驹在上面逍遥驰骋,供灵性的牧人放牧他的羊群。”朱全增表示,画家在作画时要始终秉持着一种责任感,坚持用艺术的语言把美的意念、积极向上的意念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让观者赏心悦目。
多年来,朱全增潜心研究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为了克服缺乏生活实感、闭门造车、千篇一律的弊病,他非常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素材的采集,曾多次赴南国、南疆写生,且多有心得。“南疆花木尽出奇,百姿千态北国稀。”(朱全增题画诗)南国之行不仅拓宽了他的花鸟画题材,而且丰富了他的花鸟画语言。
观其大画精品《壮气高贯》、《伟哉壮哉》,可知他画的红木棉,为凸显其内在精神,不搭配其他景物,往往置入孤寂的环境中进行单独表现和特写,枝干故意画得格外粗大,异常茁壮,皆挺拔雄伟,高冠入云,花朵盛开,熙熙攘攘,仿佛铜浇铁铸一般,通篇韵律顺畅,起伏有章,法度不失,格调高扬,既歌颂了英雄们的碧血丹心,又大气地抒发了自己的抱负,还借此反映出自己追求卓越和崇高的生命信仰,亦能使人体会到“气交冲漠,与神为徒”的脱俗品格。
厚积薄发 礼赞齐鲁
2010年初,为切实强化山东美术阵地,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以“齐鲁颂·‘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工作重点,启动了“百处山东重要名胜古迹”、“百位山东历史文化名人”、“百项山东重大历史事件”,组织画家深入生活,赴各地采风,以艺术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叙说和展示五千年璀璨文明光映下的锦绣壮美的齐鲁山川大地。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美协借力发挥,成功组织策划了“山东中国画山水作品晋京展”。2012年4月28日,该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一经亮相,便在全国美术界立刻刮起一股“山东旋风”。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认为,山东这次山水画进京展,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学术性之强,是其他省份很难做到的。
谈到这些,朱全增很兴奋。他介绍说,展览以“讴歌祖国山川、礼赞齐鲁大地”为主题,不仅充溢着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真切热爱,也凝结着对和谐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同时,山东的山水画家在充分吸收齐鲁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将自然的山山水水注入了自己的人文情怀,实现了地域性与创作个性的水乳交融,使展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展览共展出了山东76位知名山水画家的109幅精品力作,参展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兼容南北,融和中西,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大胆革新与尝试,形成了中和雅正、温柔敦厚、刚健雄奇、美轮美奂的艺术特色,拓展了‘齐鲁画派’的风格。”朱全增说。
“山东是一个美术大省,山东省美协会员接近5000人,其中中国美协会员1000余人,而且老中青三代美术家以梯次结构呈现,老一代激情不减,新人纷纷涌现。有着如此强大的美术队伍,如果再做不好,真的无颜见江东父老。”作为山东省美协驻会常务副主席,朱全增深感责任重大。“要真正把‘文化强省’这面旗帜竖起来,把山东打造成一个一流的美术强省,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这绝对不是几个人就能操纵的问题,需要站在全省的高度去梳理,去发展,去弘扬。”
除配合省里做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各项美术活动,开展山水、花鸟、人物基础培训班等群众美术普及和推广活动之外,2014年3月份,山东省美协将推出油画和水彩画晋京展。据朱全增介绍,经过多次筛选,现已确定70位油画家和50位水彩画家的作品参展。“这既是‘山水作品晋京展’的一个延续,也是山东油画家和水彩画家的大规模集中亮相,体现的是山东‘画种’的整体概念。按照这个思路延伸下去,2014年之后,山东每年都会选择一两个画种,举办‘晋京展’活动。”朱全增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大规模的创作活动和改变,从整体上调动齐鲁绘画的创造激情和滚滚不息的生命活力,促使山东美术形成一种动态,继而推动山东由美术大省向美术强省转变。”朱全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