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孙丛丛
艰苦岁月 自强不息
孩提时代的唐秀玲是快乐的,6岁上学,9岁跳级,10岁已升入六年级的她憧憬过许多美丽的梦想,但她从未想到会走上绘画这条路。上世纪60年代后期,“文革”的风暴吹到唐秀玲的家乡山东淄博,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让生活变得杂乱无章,她儿时的梦想就在这突如其来的浩劫中破灭了。
1973年,17岁的唐秀玲高中毕业却没了出路,在家人的鼓励下她报考了为陶瓷厂培养彩绘女工的山东轻工美校,开始了学画生涯。“如果有另外一条路可走,我就会做出其他选择。当时的‘实属无奈’现在看起来像是命中注定。”在唐秀玲的记忆里,山东轻工美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授课老师,但那段求学的日子,看着自己临摹的隶书有模有样,能通过线条让静物变得立体起来,她感到了莫大的快乐。“我很庆幸,当时无知地以为当画家是很容易的事,如果那时就知道绘画之路艰难,十有八九中途改道了。”
随着高考的恢复,唐秀玲有幸赶上了通往大学的“末班车”。1979年,23岁的她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岁月蹉跎,她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四年中,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固定图式。“不是每一个学画的人都能搞创作。读大学的四年,我起早贪黑,贪婪地吮吸各种营养,直到毕业创作,我才第一次真正尝试到创作的不易。”1982年夏,唐秀玲和同学们走进沂蒙山区体验生活,她至今难忘和农民们同吃同住的日子。淳厚的沂蒙山孩童进入她的视野,以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展现他们的美好形象,成了唐秀玲毕业创作的构思。回到学校后,她多次推敲草图,又从当地农村找来孩子作模特,以写生的方式记录他们的神态、表情。1983年,她的毕业作品创作完成,先参加了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展览,后来又在山东省首届青年美展中获奖。“作品并没有起名,送展也是我不知‘深浅’的尝试,但能收获小小的成绩,使我坚定了继续搞创作的决心。”
技法万变 韵致天然
对于画家来说,生活体验是创作最直接的来源。唐秀玲一直注意从生活中捕捉鲜活的灵感。“1981年,我和同学到大鱼岛写生,在阳光、沙滩的映衬下,围着头巾的渔民们在海边奔忙。我感觉我找到了美丽,那是沙滩与阳光、人与自然交织出的美丽。”唐秀玲要把这种现实的灵动与灿烂带到画里,在画中描绘出她心中的沙滩。
然而,从“悟”到“物”,从心中之美到具象表现,唐秀玲经历了十余年的苦心“寻找”。1993年她到中央美院进修,看到班上一个同学的形象接近于创作中的原型,她便拍摄了一组组照片,借此体验人物。在体验中,她也一直寻找着属于自己语境下的表现手段。“东方美学崇尚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的交互感应,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要顺着自己感觉的方向走,避开别人曾用过的成功表达方式,创造自己的画面语言。”1996年,《金沙滩》第一稿出炉。虽然使用了许多不同以往的表现手法,唐秀玲仍感到心象美感未能充分表达。
1998年,42岁的唐秀玲到文化部首届重彩高研班学习,开始了对重彩领域的探索。步入重彩世界,她蹚过了破茧维艰的苦旅,终获对传统重彩与现代重彩的独到感悟。重新创作《金沙滩》的灵光闪过脑际,催动她运用多种材料与技法使《金沙滩》浴火新生。天然石色的厚重明亮、粗粗细细,成了她编织金色梦想的丝带。石色与水色的层叠,粗颗粒与细颗粒的碰撞,云母与金箔的辉映,色与胶矾的黏接……画家随意挥洒间的诸多偶然,升华成了画中的自然。丰富的色彩与小憩心灵的沙滩、恬淡自如的女性之美,在唐秀玲用“心”经营的画面上完美融合,由重彩材料形成的肌理变化,使画面呈现出了独具个性的审美样式。回首创作之路,唐秀玲说,自己每一幅作品都源于早在内心驻扎的题材和美感,一旦找到了表现手段,画面就如行云流水般产生。
数年经营,唐秀玲收获的是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巨大成功。1999年,她所创作的《金沙滩》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作为现代重彩较有分量的代表作,该作品后又被《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收录。谈及重彩画,从事多年研究的她强调,现代人更加关注“有色彩”的绘画,重彩画已不再旁落,现代重彩技法也从传统的定数成为了变数,讲求因人而异、随心所之,在适度的范围内营造出变化万端的表现力。
抒写妙得 静物怡情
1999年,唐秀玲从淄博画院调至山东理工大学。她坦言,自己陶醉于向学生传递知识和理念的快乐,唯一的遗憾是写生和创作的时间不及在画院时充裕。于是,2000年暑假期间,她开始尝试在扇面上创作空灵优雅的花卉,很快得到受众赞许。2002年,她的首张静物作品《丁香》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中荣获金奖。
画风一变,唐秀玲收获了更大的艺术飞跃。她的画面从阳光灿烂的丰富中走出,呈现出静谧淡雅简约之象。由人物转向花卉静物,唐秀玲告诉记者,她所经历的“转型”没有痛苦与纠结,是心性和情趣使然。然而,作为一个学者型画家,在自身的创作实践与研究探索中,唐秀玲更注重捕捉一些常人难以发现的选题。她深刻地感触到中国花鸟画历史上静物创作的缺失,自此,便在这方天地里用心经营。观摩唐秀玲笔下的花卉静物,她在高、低、肥、瘦等造型不同的容器中置入鲜活的丁香、百合、牡丹等,通过别致的构图,使静态的形制与动态的生命在同一时空相互映照,别有韵致。在这类作品中,唐秀玲以丰富的画面语言、别样的审美性情为观者展现了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崭新风貌。她自己也越来越沉浸于画静物时的宁静淡泊:“我不由自主地沿着这条路往下走,越画越得心应手,且越画越单纯。”
30余年的创作历程,唐秀玲庆幸自己选择了工笔画创作之路。她说,工笔画源远流长,不仅有很强的表现能力,也有很强的兼收并蓄能力,在现代呈现大繁荣的发展状态,自是情理中事。围绕工笔画的表现需求,唐秀玲从油画的光影明暗、色调变幻,版画的独特构成、洗练达意,现代设计的色彩关系、意念经营中寻找借鉴,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语言。她的研究涵盖构图、造型、色彩、技法等各个大的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对于唐秀玲来说,自己先是老师,然后才是画家。作为画家,她经常来不及细品作品成功的喜悦,就转入了下一个创作选题;而作为老师,她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与学生互动的快乐。近年来,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讲技法,讲构图……透过现象,她将自己发现到的中国画创作本质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以期他们在创作中少走弯路。她还常与学生分享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不同于常人的路”。
“每一个画画的人都想成为画家,每一个画家都想成为名家,但创作没有捷径,只有千锤百炼,将画画当作内心的‘事’来做,放下浮躁和功利,才可能踏上通往成功的道路。” 唐秀玲以这样的总结与艺术创作者共勉,她也将沿着自己内心的追求,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