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美术路漫漫 上下而求索
名家点评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存葆

    著名评论家 李连生

    熟悉刘书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谦虚自律、非常重情讲义的人。他的性格与人品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你会清晰地看到,他笔下人物的塑造有血有肉有感情。他常年坚持主题性创作日久而不怠,在与他同时期搞主题性题材创作的画家中他是坚守时日最长的。

    这些年来,刘书军的国画人物创作凭借着自己对物象严谨的造型和冲融的笔墨,以及充满激情的构思,获得了上至圈内学者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到,他的作品之中充盈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致,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人物,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领袖名人,画中人与画外人总能很自然地建立起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与沟通。这是刘书军作品最大的魁力之所在,这也是他的主题创作每每获得好评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轰动效应,浮躁心理是当今画坛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时下画家如云,精品若鳞的根本原因。刘书军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绘事的认真是值得画界同仁去尊重和学习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一幅真心实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作者完善自我、锻磨灵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异常艰辛和痛苦的,它要求作者必须倾心,倾神,倾情,全身心地投入,而不能有半点杂念。

    这些年,刘书军创作的一系列领袖题材和名人的作品,摒弃了那种肤浅的歌颂和概念化的表现方式,成功地塑造了领袖和名人在特殊情境中,具有伟人、名人魅力的有行动、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物形象。在刘书军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伟人与名人的内心世界,你能领略到伟人与名人的那种平民化情愫。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刘书军对于人的特定存在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关怀与关注。这是他长期扎根于生活,长期陶染于实践的结果。

    刘书军已逾花甲之年,相信他会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更加稳健的步履,沿着自己既定的艺术心路在嘈杂纷乱的艺术环境中,不事声张、不受干扰,扎扎实实地走向自己选择的终极目标,相信他艰忍寂默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得到艺术之神的青睐与拥抱。

    著名作家 刘焕鲁

    刘书军所“求”的,是自己天赋的执拗开掘与步步履新。也许艺术能“克隆”,然而不会再是“那艺术”、“那画”,“那符号”。艺术贵在独行,刘书军信守并自觉完善一个独行者的“符号”。这个符号不是人人皆能建树的,纵令所谓大家和名人。

    刘书军“少年得志”,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军旅骄子行列。他成为部队画家中的“凤毛麟角”。在日本展出的全国美展作品蜚声画界,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老民兵新课题》、《熄灯之前》、《一声令下》、《贺龙在华北前线》,他的画有着炙手可热的市场,凸显了他笔墨营造的深邃功力和对时代需求的高度敏锐。他的画几乎没有被褒贬过虚饰与肤浅、应付与随意,像光洁的大理石巧夺天工的浮雕,一扫奢丽泥绘沾染的媚俗气息。

    他的画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多样,得惠于素描延伸出个性创作的多元。“学院”与“传统”相得益彰,一无偏废。艺术同人的生活一样,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根源,完全脱离生活原型的艺术唯是空茫的幻化。他以人物见长,骇其笔底千钧,大气磅礴;兼得山水鸟兽,惊其灵动欲活,他规避程式语言,水墨状态淋漓饱满,《进程》、《巡诊》、《牧趣》、《初踏戈壁路》一幅幅寿世佳作无一不具美学意蕴。简约而明快的构图,稳定色调的搭配,奇特的造型变化,传统的新颖师法,其活跃的创作思维给了人们目不暇接的视觉美感体验。

    刘书军淡泊并快乐着。在他的木讷与执着中,捏塑一位艺术家的品格与精进。他用一个艺术家的平常心对待生活,用一个思想者的平常心对待未来。不为流俗所牵,性情质朴而剔透。他还是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