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国庆假期第一天,济南千佛山景区人头攒动,热闹喧嚣。岳海波老师的画室和这热闹的景区只一街之隔,宁静得恍若两个世界,他在这里筑起自己的艺术领地。在他的画室,他讲述了自己几十年的艺术轨迹。在岳海波老师儒雅、安静的外表下,他对艺术理念的坚韧之心和执着追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赤子心
谈起艺术,可以追溯到小时候。在岳海波看来,自己的艺术之路有家族遗传因素。他的祖父早年在乡村生活,是个能写会画的人。家族里有两个哥哥画画很不错,弟弟也是职业画家。他的女儿岳小飞毕业于中央美院,几乎是中国美协最年轻的会员。去年硕士毕业刚参加工作,在艺术圈里已有些名气。
岳海波的父亲是位老革命,“文革”期间他的家庭受到冲击。“‘文革’之后,我家里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搬家。巧合的是搬家后和山水画家刘宝纯先生家住一个大院,我和刘宝纯先生的儿子成为朋友。我在同龄人里,画画很不错。就这样,小时候跟刘宝纯先生学过一段时间。”那是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但是在岳海波的记忆里,一个人在家拧开老式收音机,边听广播边画画也是件愉快的事情。
1973年,岳海波考入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美术专业。“那时山东全省美术专业招生特别少,1973年五七艺校只招了15个人。”受时代因素影响,他在五七艺校读书的三年接受到的教学模式相对死板。学习以素描等基本功、训练造型为主,出门体验生活是经常的事。“我们常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写生、创作,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外面。那时的写生都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基本上每张画都是小创作。”
谈起那个年代美术教育的贫乏,岳海波记得临近毕业时,正巧有外国友人到学校参观访问,问到学生西方的艺术流派,大家甚至都没听说过那些名词。三年后他毕业留校,1979年山东省五七艺校更名为山东艺术学院。和岳海波一批的同学,后来很多成为山东艺术学院的骨干教学力量,包括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副院长王力克、梁文博等。“我们这一级在山艺号称长子长孙,学生一般阅历丰富,有的工作过,有的当过兵,然后回炉上学。那时候学画的群体比较小,大家几乎都是出自于对艺术天然的热爱,并且具有一定的天赋。”他说。
他走上艺术这条路似乎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又是必然的。岳海波认为,正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一批像他一样基础扎实,对艺术有着赤诚之心的画家。
连环画的记忆
岳海波把他几十年的艺术之路以十年为段落划分,留校后的十年,他画连环画画出了名堂。连环画是上世纪中后期的产物,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甚至都能被画在这些小画册中。历史故事、文学名著是连环画中常见的内容。“我们小时候书摊上一般会有一个书架,摆满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各种连环画。当时是现场看一本1分钱,有时候会一个孩子出钱,几个孩子轮着看。”他回忆起现在几乎消失的启蒙读物。“小时候对历史的认知,不少都源自于连环画。”
上世纪80年代的画坛不似如今纷杂,彼时国画、油画创作都是纯粹的艺术实践,几乎没有市场交易。连环画却是有稿费的,画连环画在画家圈里也颇为流行。在那种情况下,岳海波走上连环画创作这条路,一画就是十年。他的连环画《桃园结义》获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作品《孔子》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三等奖。
直到今天,他认为年轻时长期的连环画创作,对自己的造型能力、观察力和记忆形象能力都有很大影响。“一本连环画有上百幅画,每张画的构图都不同,人物形象各异。对画家观察能力和形象能力要求较高。”他指着画板上新近创作的一幅《齐桓公争霸》(草图)说。
岳海波介绍,《齐桓公争霸》被收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项浩大的美术工程以中国通史为结构脉络,选取自公元前至1840年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史前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个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和文明成果作为主题。由全国各地的画家依托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研究史料,运用绘画、雕塑的方式再现展示出来。最终作品将由国家博物馆收藏。岳海波这幅同名画作力图通过翔实的史料调查和实地考证,尽量还原历史。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对入选作品审查很严格,在评审会上,历史专家提出了很多存在的问题。“我早年画了不少历史连环画,知道历史题材的每一个细节要处理得相当谨慎。如果人物的服装、道具画错了会闹大笑话。那时上海知名连环画画家、美术编辑王亦秋先生曾给我指出错误,并不吝指教。”目前,《齐桓公争霸》只是完成草图阶段,计划在2015年完成大画创作。在岳海波心中,这幅画体现了自我价值,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打算到临淄博物馆参观,实地加深对史实的了解。并找历史学家商讨画中很多要素,力保画的真实性,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探索无止境
圈外人知道岳海波多是因为他的国画人物,那些美丽而忧伤的女性,因如诗如醉的意境而打动读者。连环画创作之后的十年,他深入国画创作。他解释,虽然很早开始画国画,但是并没走上创作的道路。接下来的十年他致力于国画的探索研究,并集中画了一批古典女性题材作品。
国画《花开寂寞红》中,他用写意的手法描绘出一位一袭白色长裙的长发姑娘站立荷塘边,以彩墨的方式呈现出女性如水一样的柔软,并以墨色的厚重衬托这份优雅的情致。他给自己的人物画“甜蜜的忧伤”这样的主题。他说,女性是甜美的,但是一幅画尽是甜美就太满,难免落于俗套,加入忧伤的元素意境有所不同。
尽管岳海波的人物画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并没有停止对艺术其他可能性的尝试。他曾在中央美院做访问学者,专门研究综合材料绘画领域,这是门新兴的画种。“你看这幅画(指着靠在墙上一幅一米多高,看起来像是玻璃板上画的竹子),很多人猜是毛笔画的,其实是用新材料做的。”在国画的创新上,他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国画走到今天,需要发展,从哪个方面去拓展?他认为工具的革新会带来观念的改变和模式的更新,这和中国自古以来重道轻器的传统是相反的。他称近几年自己的画多具探索性,最大的价值在于新材料的运用和摸索。
“十艺节期间,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委员会将在济南办综合材料绘画特展。我们曾经在2011年做过‘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展出效果很好。相信接下来这个特展将会给山东甚至全国美术界带来全新感觉。”岳海波说。
“很多国画家一生都在研究传统和笔墨,不可否认笔墨精神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载体。”岳海波自问,“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在笔墨产生之前艺术是什么形式?艺术本质的还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像人一样有生命周期,有萌芽期、生长期、成熟期、衰老期,对艺术家来讲,最好的时候是接近成熟期。进入成熟期如果不再探索,会逐步衰落。而艺术的生长周期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像齐白石、毕加索到晚年还变法,重新进入生长期。我想在传统笔墨之外,拓宽一个领域,探索中国画的表现力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艺术走下神坛
近十年,岳海波带领他的团队走在综合材料绘画探索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任何一个学术领域一样,新观念的实践难免会引来争议和阻力。
在画板上刷上腻子,贴上卫生纸、报纸、刷金属材料……这些生活中常见事物居然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是岳海波老师和他的团队新材料作品,这颠覆了大众对于绘画的理解。综合材料绘画,是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的。如画面上粘贴报纸、麻袋、金属,然后再用颜料作画的,还有一些绘画技术和装置技术结合但是偏静态绘画的。“例如墙上刷的腻子,就有一种静态的肃静感。”岳海波解释。
岳海波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委员会委员。他认为即使遇到阻力,推广综合材料绘画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在他看来艺术是属于大众的,“如何把艺术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变成大众的”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孔子两千多年前说有教无类,艺术也应这样。70多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如今在音乐、摄影、文学等领域,已经很好的走进大众。绘画的门槛较高,那是否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大众接近?找这样一个让大众走进来的契合点相对难,我想综合材料绘画就是这个点。”
他甚至有想法退休之后办一个美术班,专门招收些没有美术专业基础的学生,进行综合材料绘画教学。“那么多草根民众走上了音乐的大舞台,他们的歌声甚至比专业歌手还要打动人。绘画也是一样的,大众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的艺术主张
岳海波
在我们面前有两条大河,一条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一条是先进的西方现代意识。两条大河奔流不息,有时交汇相融,有时分道扬镳。我们如何选择?绘画也是这样,有人穿着老布衫,脚蹬圆口布鞋,坐在太师椅上,端着清茶,坚守传统。也有人西装革履,开着劳斯莱斯,穿梭于高楼林立的大道上。当然也有人穿着中山装,高举着中西合璧的大旗。说不上谁好谁坏,更说不上谁对谁错。但是作为个体必须选择。
我是一个颇有毅力的人,却又是一个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人,或者说什么都想沾一下的人。曾无限虔诚去曲阜朝拜孔夫子,也得勒着领结走在曼哈顿第五大道上。时不时还会想起老同学隋建国那件洪钟大吕般的雕塑作品—中山装。海参虽好也不能一日三餐顿顿吃,吃点别的有利于健康。非要选择的话,我就左右摇摆地落下这步棋—中山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