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孙丛丛 通讯员 耿 晏 张肖萍
刘喜欣,女,1965年出生,籍贯山东荣成。现任山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山东省青联常委、山东省政协委员。
曲折求索 结缘工笔
刘喜欣生于书画世家,她的父亲刘宝纯先生是当代中国诗、书、画大家。她自幼便给父亲拂纸研墨,更常是父亲作品的第一个观者。多年的耳濡目染,伴着画室的缕缕墨香,看着气象豪迈的山水出自父亲笔端,从那时起,对绘画的热爱便在年少的刘喜欣心中萌芽。
在旁人看来,她的父亲是令人仰止的高山,在他的光环下,很多人都以为她学画很难避开父亲的路子。但对绘画的热爱和对“变革”的渴望,使她毅然突破传统的绘画笔法,走上一条开拓创新的道路。为此,大学期间,她特意选择了油画专业,并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绘画的理论与技法。1990年,带着学习油画的扎实功底,她重新回到山东,并被分配至济南画院工作。在当时,济南画院是主要从事国画创作与研究的画院,对于学习油画的刘喜欣来说无疑难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但倔强的性格又使她不肯靠父亲的荣耀来实现自己的成功,面临现实的处境,她决心要在画坛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最终,经过对绘画实践多年的摸索与尝试,刘喜欣走上了工笔画创作之路。从西画到中国画,虽然技法的应用截然不同,但学习油画时打下的造型基础使刘喜欣对人物形象有着较强的驾驭能力。她笔下的人物,不管是乡村孩童,还是少数民族的女性,抑或是婉约的古典女子……她都能认真地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并进行现代视角的解读。即便这样,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她仍不满足于现有的创作。内心的不断自省,促使刘喜欣及时补足自身的缺失。此后,她又尝试在花鸟画、山水画创作中研磨技法,并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研习现代重彩画、岩彩画。经过系统的学习,刘喜欣的视野进一步开阔,绘画技艺也进一步提升。她将西方绘画精华引入工笔重彩画之中,在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特点的同时,又吸收油画优点,力求在作品中展现求真又不失唯美的东方韵致。
寄情山海 磨砺画格
在多年探索中,刘喜欣逐步寻找到了东西方绘画技法的结合点,画风的突破也愈发大胆。经过沉淀与历练,刘喜欣养成了谦和好礼、不拘小节的性情气质,她把对家乡、生命的热爱宣泄于笔端,以作品体现内心“美善合一、情真意切”的艺术追求。
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石窟造像由此而入,佛像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绘画题材,南北朝、隋唐、宋元文人画都有大量的佛像画产生。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刘喜欣找到了佛像画创作这一源远流长的主题。当她着手创作时,才发现它的难度之大。画中既要表现古迹的沧桑,又要呈现出佛像的庄严,还要把握抽象与具象的关系,最要紧的是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艺术创作融合。反复尝试后,刘喜欣吸收了西画构图及明暗处理,利用黑、白、灰的简单色彩,来表现千佛山摩崖石刻佛像的雪后景致。一幅《千佛崖造像》跃然呈现于她的笔端,褐色风化的山岩衬托出石洞中古佛造像的静谧安详,枯竹枝桠交错,残雪积于崖上,古韵苍劲。她以皴、擦、洗、染等多种技法营造了斑驳陆离的画面质感,意境悠远。
因突破传统佛像画表现形式的窠臼,《千佛崖造像》被选入“齐鲁颂‘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并获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今年,该作品又成功入选“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对于这幅作品,专家如是评价:“《千佛崖造像》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实现了传统绘画题材与现代创作技法的高度契合。”
与山的伟岸相映衬的,是海的开阔。山东海疆自古浸润在磅礴的气象中,显示着海洋文化开放、纳新的特质。刘喜欣的祖籍在山东半岛,血液里早就融入了海洋文化的基因。海洋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壮阔图景,它还是具有母性的,在很多人意识里它是“故乡”符号的代表。以工笔重彩图写海的恢宏隽永,成为刘喜欣画作《蓝潮激荡》的创作立意。
大海以邈远的形态出现在她用心营造的画面上,作为画中的唯一物象,她兼容传统工笔技法与西方绘画技法的长处加以体现。每一粒晶莹剔透的水珠都用心描绘,每一朵琼花碎玉般的浪花都用心“雕琢”,画中的每个细节都凸显了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的“工细”;同时,她在作品中融入了西画对光影明暗关系的处理,通过对画面关系和结构构成的准确把握,使大海的形象具备了强烈的视觉震撼。2012年,《蓝潮激荡》入选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政协、山东省文化厅等联合举办的“齐鲁画风”——庆祝党的十八大美丽山东中国画晋京展。展出中观众争相与这幅《蓝潮激荡》合影留念,并评价说:“这幅画是一曲波澜壮阔的蓝色交响,展现了山东文化的博大胸襟和恢宏气魄。”
立足传统 与时偕行
“一件优秀的艺术品,绝不能曲高和寡,而应雅俗共赏,为大众喜闻乐见。”艺术作品除了应体现艺术家内心与生活、自然的结合外,还应注重时代性与人民性。“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作品的形式和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画家应责无旁贷地探求时代精神,更要观照时代审美观念下自身的体悟,创作出真诚的作品。
刘喜欣认为,时代大潮既有吐故纳新的推动力,也裹挟着难以捉摸的炫目与迷乱。当代画家应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但要建立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领悟和尊重之上,若脱离本土,生搬硬套西方程式,将在亦步亦趋中丢失话语权。
带着日积月累的思索,刘喜欣又开始了系列“千佛崖造像”的创作准备。她认为:“那些山体上凿刻的摩崖造像,历经岁月沧桑,已成为大自然与历史文明的结合。以作品反映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喜欣表示,在今后的创作中她还将借鉴西画的构图与明暗处理、写意画的意境经营,不断丰富作品的创作语言。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丰富的现实生活,历史进程中有太多可以捕捉的素材,在未来,刘喜欣还将进一步寻找、挖掘,创作出源于内心又无愧时代的鲜活作品。刘喜欣说,自己身上的担子还很重,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为此,她将不懈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