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胸怀万卷 清风自来
功夫深处渐天然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胸怀万卷 清风自来
——访文艺理论家、画家韩琦

    常会学 摄

    朝花凝露

    君子之风

    笔下江山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实习记者 周 荃

    韩琦,号长安居士,1941年出生于山东潍坊,1959年入读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研究专业,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山水、花鸟画;2003年退休后,担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系艺术总监、教授、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艺委会执行主席,著有《不停的脚步声》、《我所了解的王洛宾》、《世界伦理道德大辞典》、《艺术论纲》等。

    苦中作乐 放达情怀

    韩琦自幼聪明好学,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稳坐班级成绩排名头两把交椅,擅长文理诸科目,尤对物理、化学等兴趣浓厚。高中毕业,他以文化课总分第三名的成绩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制造专业,却因家庭成分原因未通过政审,被调剂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学习戏曲评论。

    命运的棋盘如此玄妙,此处陷入僵局,却在他处逢生。韩琦未能成为飞机制造工程师,却在文学艺术领域展露了天赋与才华。大学期间,他饱读诗书、博览众长,被同学誉为“江北才子”。他敏捷的才思、丰厚的国学底蕴,得到了老师梅兰芳的注意。

    戏剧创作课师生集体创作剧目《大破天门》时,梅兰芳提问:“‘血滴染红石榴裙’这段极好,我要表演这个本子。可台词中有个小问题,谁发现了?”韩琦当即答道:“梅先生,‘滴血染红石榴裙’,血色是红的,石榴裙也是红的,不染自红,岂不矛盾?”梅兰芳接着问:“那怎么改?”韩琦答:“我换个词:滴血飞溅石榴裙。”梅兰芳当即起身鼓掌,赞道:“你很有才情和才华!”自此,“江北才子”韩琦一词改诗的轶事在学校传为佳话。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年仅26岁的韩琦因家庭成分和写作上大胆直言等问题,被划为“反革命”,关入新疆乌鲁木齐第一监狱,开始了长达10年的牢狱生活。

    十载囹圄,凤凰涅槃。3000多个日出日落,他未因命运曲折不公而颓唐放弃。厚厚的狱墙将外面的浮躁喧嚣隔绝,反而使他专注读书、静心作画,与狱友互为老师传授各自所长。

    “我在监狱里认识了民族音乐家王洛宾、画家黄胄等,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大家一起烧砖制作象棋,吟诗写曲,苦中作乐,令灰暗的牢狱生活多了许多滋味。”1983年,陪伴韩琦出狱的是13部厚厚的读书笔记和作品集,皆是他狱中所著。“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这段光阴两个博士也读出来了。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荒废时光,能将所学、所思记录成册。”后来,这些作品陆续出版,如《不停的脚步声》、《艺术概论》、《风雨春秋》、《伦理学大辞典》等。

    意韵生动 真善至美

    韩琦笑说,自己是文艺美学教授,作画纯是填补课余空白的雅好,不经意间于笔墨中有所得悟,渐入佳境。他擅长中国画,以写意的神韵,用工笔的技法,绘山水、花鸟、动物等万千意象,画风自然雅致,飘逸灵动。他的山水画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云峰之间雾气缭绕,观之如身临其境,感意境之悠远;他的花鸟画则意趣盎然,匠心独具,妙趣横生。其作品风格被赞为“兼具白石老人的韵,吴昌硕的泼,王雪涛的雅和张大千的儒”。

    “中国画的神在于意蕴,也就是写意中的‘意’字。”韩琦说,深厚的国学功底是理解把握中国画神韵的基础。以人物画为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与学生们在一起的鲁迅以及画鲁迅与夫人许广平,三种情形呈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画面情感。“评价一幅画的好坏,不在于是否像,而是能否达神韵。” 韩琦说,“我在课上告诉学生,都是画鲁迅,若抓不住三种神态的不同, 就失去了画意的表达,人物再像也不可称成功之作。”齐白石说,绘画之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韩琦认为,相较于人物画的传情表意,于花鸟景物中表现情韵更见功力。他曾在课上以兰花为题考查学生对“意”的理解,让学生用兰草分别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气质。“以兰草画宝钗,要用硬

    他的笑容如清风拂面,纤尘不染;他的文笔淡雅真挚,细腻中饱含深情。欣赏他的国画作品,你会情不自禁惊叹于那山水的连绵秀美和花鸟中的生灵妙趣。善诗文、喜歌赋,时而长歌当空,填词作曲,时而伏案灯下,专注研究。他就是韩琦,因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而被誉为“博学多才、难得的文化艺术家”。

    笔和阔笔,线条丰润,精神向上。而黛玉之兰则应注意‘淡、嫩、细、弱’四字。”

    “书画同源,写不好字,就别画画。文学功底、国学理论不够,更不能成为好画家。”他直言不讳,无论是自己的书画创作,还是教育学生,他始终坚持 “好的中国画家起码是半个学者”的观点。中国画博大精深,贯穿“意”字,“意”是画的神,是画者的文化修为与内心对艺术感悟的流露。故评价画之高低不在于技,而在于意。

    “真善美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我的信仰与希望。”韩琦说,他追求的“真”,并非具象真实,而是人心中真切动情的感受。仿佛日出时分的画面,你看到的可能只是纸上模糊的旭日和朦胧的四周,感受到的却是光暖大地、万物初醒萌生的朝气和生命力。好的作品传达给观众的情感远在画面之外,佳作给人以思,而非局限于似。“真”是基础,也唯有传达了最真实感人的情意,才能把人往善和美的方向引导。

    韩琦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他看来,琴棋书画也好,诗词歌赋也罢,都是艺术的表达形式,而贯穿始终的亘古意蕴,则是生活中的至真、至善、至美。

    “莫道书生多意气,岁至耄耋更精神。”长达二十余年的艺术理论研究使韩琦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绘画创作理论,当下他再次执笔回归书画实践,希望从笔墨中有所得悟。

    韩琦的乐观来源于对真善美的艺术追求,也源于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观。因此,对待命运的玩笑,他有着淡看云卷云舒的从容豁达,而谈及当下社会的浮躁,他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冷静分析:人的幸福并非仅是利益的追逐。历史上,中国人民经历过艰苦贫穷的岁月,他们希望物质富裕。但当大家普遍步入小康生活后,人们会回过头来审视精神需求。“中国社会不是悲观的,负面事情不会长久,但往好的方向发展总有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中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源头亦是生活。“当今社会的浮躁氛围和艺术乱象是时代进步的副产品,但只是过渡时期的过渡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终将回归本源。”他说。

    道法自然 回归本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