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宁昊然
梁庸,一位出生于沂蒙山区的画家。他短发、清瘦,身着普通格子衬衫,坐在记者对面,聊少年时期懵懂的艺术理想,如何走向绘画之路及他的作品风格。从外表上看,他朴素无华的形象不符合很多人对艺术家的各种想象。画如其人,梁庸的山水画一如他的个性,朴实的外在遮不住丰富的情感,淡雅中透着灵秀之气。
童年绘画拾趣
1972年,梁庸出生在临沂市郯城县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在他的记忆中,故乡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绿油油的天地,是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是“生产队”、“合作社”……生活虽然艰苦,但并不无聊。
梁庸小时候就显现出艺术的天分,他自小喜爱画画,记忆力、造型能力很强,但凡是看过的小人书和电影,他都能把里边的人物画的惟妙惟肖。家乡的电影放映队是留在脑海深处的回忆,“那时候的电影放映队把同一部片子挨村放映,我们小孩子是放映队最忠实的‘粉丝’,很多村子田地中的路都是我们踩出来的。那时的电影几乎都是革命战争片,所以革命战士形象便是我的素材。现在翻看当年留下的小作品,仍记忆犹新,激动好一阵子。”童年的生活是乏味的,但是绘画给梁庸带来无限的乐趣。
父母知道梁庸有这个爱好,秉着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父辈的传统观念是希望孩子们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离开黄土地,抱个“铁饭碗”,过上体面的城里生活。梁庸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上学、帮家里干活之余,比别人多熬了更多的煤油。1990年,他考上临沂农业学院。
走出小村庄,初到临沂
学,他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他爱写爱画的特长也得到了施展。学校宣传科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在学习之余出板报、编辑些图文等。“当时学校给了我一间不小的办公室,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现在想来都是够奢侈的。”
上世纪90年代,在临沂很少有美术专业刊物。一次他从一位老先生手中借得一本《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就是这本书开启了他的中国画之路,他对这来之不易的资料格外珍惜,翻看了一遍又一遍。梁庸认为,直到现在这本书对他的影响都很大。
从农到艺的转身
1994年,学农学的他毕业被分配到临沂城郊的乡镇机关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工作,他捧上了父母期待的“铁饭碗”。依然和沂蒙山的黄土地、挚爱的父老乡亲打交道。
但是工作几年之后,梁庸反思自己是否适合走这样的路。虽然学的是农学专业,从事的也是对口工作。但在他的内心
处,始终有一个声音提醒着他“不能放弃画画”。当时的工作量比较大,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很少,他只有硬挤出时间来画画。不久后,他的领导、同事得知他有这样的爱好,给他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分派任务时会适当照顾他,以便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画画。
2003年,书圣王羲之的故乡临沂市举办了第一届书圣文化节。梁庸恰好从事书圣文化节相关工作,他很幸运地结识了中国著名书法家、浙江大学教授陈振濂。这次活动后他成为陈振濂的学生,每年都要去几次杭州去听陈振濂的培训讲座,并和陈振濂的团队一起从事书法领域的活动,结识了不少书法家。也正是那个时候,他意识到书法和国画的内在联系以及书法在国画中的重要性。
2007年,经陈振濂先生的推荐,梁庸到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学院开始接受国画的系统训练。从树法、石法、云法、水法、点景法入手开始大量的技法训练;从宋元小品入手,到唐宋元明清巨作临摹,最后来到大自然中写生。短短一年的山水画训练使他的山水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笔墨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多数画家自小开始专业的训练,已过而立之年的梁庸从农学转型到绘画艺术,全身心走在追逐艺术的路上,皆因他强大而坚韧的内心。在中国美院进修期间,梁庸深知自己的短板,更是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那一年的时间,四尺大的宣纸我用了接近30刀,用坏30多支毛笔。”
艺术路上的灯塔
为了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更远,梁庸于2008年到中国国家画院卢舜禹课题班深造。梁庸称,卢禹舜老师对他的国画创作影响很大。“卢先生对绘画语言的解读,对绘画形式的建构有很深的造诣,他把天地人之大美融化到他的绘画体系。这也完全体现了他自身的包容、大气、大美之心。”在卢禹舜工作室两年的学习,梁庸意识到中国画创作不仅仅是单项的美术创作,呈现给人的不仅是一件美术作品,更大的意义在于怎么让人从画中感受到真、善、美,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享受生命之美。
2012年,梁庸又到首都师范大学李翔高研班学习。李翔是著名的军旅画家,同时又出生在沂蒙老区,所以他身上透露着军人特有的严肃、刚正和老区人民的善良、淳朴气质。“李老师是从军后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他经过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尤其对物象造型、结构的解读把握非常到位,他以军艺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线描、人体结构造型训练、写生、主题创作环环相扣。”在梁庸看来,李翔老师社会事务繁多,但是他对艺术的虔诚和执着让人敬佩。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创作出大量精品力作,足以说明这位军旅画家所承担的艺术使命。
2010年以后,梁庸的作品《日月同辉》、《月色太行》,及蒙山系列作品屡屡被选入国家级画展,十年的锤炼开始初显效果。梁庸坦言,在他的艺术路上,感激认识了陈振濂、卢禹舜、李翔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些老师不仅在艺术上给他极大的指点,而且在为人处世上也深深影响着他。
传递沂蒙精神
在梁庸的作品中,沂蒙山主题的占了很大比例,他创作的蒙山系列屡次获奖。这些年他曾北至雄伟的太行山,南到灵秀的雁荡山写生,也常去怡情的苏州园林。在他眼中,沂蒙山具备了太行的力量、雁荡的柔情、姑苏的典雅,身为沂蒙老区人,他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深爱着这方热土和这里的人民。
恩师卢禹舜曾这样评价他:“梁庸的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对自己家乡的山水、风土人情理解的非常深刻。当代画家需要这种责任感,通过自己的画传递给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梁庸介绍,从今年开始他创作《沂蒙心象》系列作品。如卢老师所说,他认为画家要做的不只是通过画笔画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媒介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出来,传递正能量。“惨烈的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的转折,朴实的沂蒙儿女不怕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要把勇敢、勤劳、坚强、博大的沂蒙精神发扬传承下去。在我的绘画语言中,如何把沂蒙精神传达出来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半路出家走上艺术的道路,国画带来了什么?梁庸说,国画有着深厚的内涵,学画的过程使自己沉下心来,收敛个性,不再锋芒毕露。“水利万物而不争”,凡事不争不抢,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40岁对一名画家而言,也许是创作黄金期。梁庸说,40岁是他艺术的起点。无论何时,自己的艺术之路都在起点上,这样会更有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