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醇若佳酿 流韵飘香
精美典雅的拱顶石
多情最是着红妆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醇若佳酿 流韵飘香
——访中国写实油画家王沂东

    蒙山晨雾

    一缕清风

    冬天里的阳光

    闹房之二-吉祥烟

    本报记者采访王沂东 常会学 摄

    本报驻山东记者   周 荃

    他从齐鲁大地走来,携着对绘画艺术的挚爱踏遍祖国山河,最终回到故土,以写实的笔触,将古典主义的表现技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用浓郁的红色与黑色的对比和渗透来展现含蓄动人的东方美、内在美。观其画作,深厚中以灵秀点睛,如品一坛陈年老酒,满溢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采的醇厚,却又回味中国宋代工笔流韵的清香。

    王沂东,1955年生于山东蓬莱,成长于沂蒙山,1972年考入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美术队,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现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馆艺术委员会顾问。曾在美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德国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代表作品有《沂蒙雨》、《古老的山村》、《蒙山晨雾》等。

    画乃心之所爱

    世人皆说成功之路布满荆棘,而在王沂东心中,绘画道路却因挚爱而充满幸福。回顾他的艺术历程,要从童年的满墙涂鸦说起,幼时的王沂东看到空白地方就想拿起笔画满,于是家里的墙壁四周皆成了他的画布。对此,家人与邻里街坊都微笑包容,不时开玩笑说:“老王家出了一个小画家。”若干年后,老王家真的走出了一位当今中国著名的写实油画家,而那民风淳朴、山川如画的故乡山水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间,形成了他古朴凝重、俏丽灵动的艺术风格。

    1972年,王沂东考入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美术队。“这里有一个让人后怕却也倍感庆幸的故事”王沂东笑说。那年他在山东沂源柴油机厂当车工,负责绘制厂内宣传画等工作。“招考当日若不是碰巧回家看望父母及美术老师,就不可能在美术老师家里遇到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他说,“那个年代通讯手段尚不成熟,一旦错过,恐怕就是另一条人生路了。”

    在专业院校系统学习绘画技法后,王沂东进步神速,1975年毕业,1977年他的作品《沂蒙新春》、《笑看纸老虎》入选全国“纪念建军50周年”美术作品展。1978年,“文革”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面向全国公开招生,油画系从2500名应试生中只招收15人,王沂东就是其中之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学画、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他感慨说,当自己学习各种绘画技法的时候,中国油画发展还处在封闭期,没有市场的存在,这给了他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上世纪80年代的思潮解放给油画创作带来清新的氛围,在此背景下,王沂东确定了以沂蒙山为母体的创作思路。

    曾经有人问过王沂东,怎样的生活状态是他最期盼的。答曰:无琐事缠身,可专心绘画。2004年,49岁的他终于决定将20多年的教学工作画上句号,以全票通过成为北京画院的专业画家。采访时他一直微笑着说自己是“幸运儿”,因为太多的人喜欢画画却没有机会拿起画笔,又有太多的人拿起画笔却没有坚持到最后。“相比之下,我何其幸运,何其快乐。”

    捕捉最美的瞬间

    中国的百姓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形象厚重而苍劲,他们与土地紧紧相连,勤劳善良、踏实沉稳,比如裹着白头巾、满脸沧桑皱纹的老大爷,比如质朴亲切的邻家大婶,皆是于苦难中坚忍,在生存的困境中展现对待生活的刚强与乐观。而在王沂东的视角里,你会发现农村生活截然不同的一面:乡间厚重的土地上,成长着清澈动人的少女。这里的女孩眼睛里不带有生活的沧桑,美好的神情如清晨的一缕光,水灵的眸子里尽是懵懂与期望。

    “用画笔捕捉生活里最美的瞬间,让作品传递真实动人的情感。”王沂东说,诚然在大多数人眼中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可是,如果把视角从高高在上的俯视转换成平等的观察,甚至参与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他们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和快乐的方式。自得其乐的乡间生活并非人们想象中那般沉重艰苦。”婚礼是农村女性一生最辉煌和美好的时刻,也是整个村子热闹喜庆的节日。“相比于展现苦难,我更希望将这个美丽瞬间捕捉记录。因为,固然苦难和悲剧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唯有美好才直接敲击心灵的琴弦。”

    前苏联戏剧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拉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同时强调情绪、意志和理智型的创作。而演员的形体动作要在情绪带动下才会真实感人。王沂东说,绘画亦是此理。画中人物的行为举止、神态眼神必须是人物情感的真实体现,才能呈现艺术的情感诉求。为了准确把握民间女子婚嫁时的心情,王沂东多次深入农村采访当地的老太太,问她们年轻时是以怎样的心情看待婚姻的。“其实,那个年代的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新娘子在结婚前没有见过自己的未来夫君,对婚姻也没有实质认识。对待婚姻,她们懵懂、害怕、期待……” 

    故而,在王沂东的画里没有悲伤和沉重,只有鲁南山水里的一抹晨曦,皑皑白雪中的红衣新娘。他独辟蹊径地发掘中国乡村的另一种美感,将其捕捉、凝固,呈现给世人,也用这份美好感动了世人。

    功夫在画里

    在王沂东心中,绘画是幸福的享受,而学画则是严谨的过程。从开始正规学画至今,他始终把基本功作为绘画进步的最重要环节。“功夫在画里”,写实画特别是人物写实具有较高难度,构图、造型、光线等一个细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人物形象展现。以造型为例,画家笔下的人物造型来源于生活,但却是对生活场景的重新组合,即古法所谓“经营位置”。真正高明的艺术家把握分寸极为精准,会使人感到其画中景致的摆放挪一寸都不行,这便是驾驭绘画的能力。取得这样的境界,一在于扎实的基本功,二在于分寸的拿捏把握。 

    他说,很多人不是画不好,而是在绘画长跑中累了不愿意跑了。而坚守到最后的人,多半都能取得成功。“成功的画家往往都是死心眼的人。”他说,“死心眼”并非指死板守旧,而是坚持与热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程远说:“王沂东具备一个人成功要素的两个层面,一是对所选择事业的忠诚与付出;二是历经艰辛后的顿悟与乐趣。”目前,王沂东正在倾力创作一幅太行山主题的大画。这幅画从四年前开始酝酿,期间他多次前往太行山区观察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试图展现山西人民的真实风貌,挖掘出这片土地蕴藏的情感和味道。“完成这幅画后,我想回到故土,为故乡创作更多作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