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每幅画都是一张自画像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幅画都是一张自画像
——访山东省美术馆馆长徐青峰

    徐青峰馆长接受媒体采访

    《空》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丰碑》

    《天空》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血战台儿庄》 228厘米×450厘米

    本报实习记者 王松松

    画画像照镜子一样,要明白你喜欢什么,追求什么。有了这个,你就沿着自己的追求,不要受外界的干扰,一直往前走——

    徐青峰,1972年生,199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十届油画助教研修班,1994年至201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至今就任山东省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青岛市油画学会名誉会长、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等。

    迷茫阶段 坚持作画

    艺术是一个与个体存在紧密相关的领域,它的实质性意义不是进步或落后,而是是否与个体的存在密切相关。因为遗传基因、文化背景和个人趣向的不同,每个人的个体存在都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性或非同一性,在遵从同一性思维的现代科学和行政管理体制中遭到了彻底的抑制和无情的驱逐。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这种差异性实施救赎。一个重要的救赎途径,就是回归自身,充分展示艺术家自身的个性和气质。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对于一个青年艺术家来说,寻找适合自己个性和气质的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太容易受到大师的影响,潮流的左右,甚至完全迷失了自我,徐青峰也有过这种迷失。上世纪90年代末,徐青峰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学习,当时正赶上西方艺术终结思想在国内油画界造成巨大震荡,每天听到各种“观念”、“主义”, “就是不知道该怎样画画,头脑里考虑的问题很多,自己非常苦恼,有一个阶段曾经对自己是否还应该从事架上绘画产生怀疑。”不少画家染上了这种典型的艺术终结症状。

    在那段困惑、迷茫的期间,徐青峰坚持画画,他的困惑和迷茫自然会体现在画面上,“画面上常出现矛盾的状态”。事实上,所谓“矛盾状态”主要不是就画面本身而言,而是画面与画家之间的矛盾。比如,在某个时期,由于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徐青峰画了一批弗洛伊德式的作品,用煽动的颜色,粗放的笔触,对人体肌肉进行粗暴分割,人物表情往往木讷呆滞,迷茫冷漠。像《女青年肖像》、《老人站像》和《妻子胸像》就有弗洛伊德的影子。“弗洛伊德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语言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人物精神的把握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在评价徐青峰及其作品时表示:“这个时期他所画的人物,无一例外地冷漠而呆滞,即使是他对美丽而开朗的妻子的描绘也不例外。”

    “弗洛伊德也许适合于其他人,但不适合青峰。”在彭锋看来,这并不是说徐青峰学弗洛伊德学得不像,而是说他学得越像就觉得越别扭,因为他的性格和气质与弗洛伊德格格不入。不熟悉徐青峰的人,往往会被他那粗犷的外表所蒙蔽,将他归入粗放的山东大汉一类,事实上跟他接触后就会发现,他的内心非常静谧,感觉非常细腻。性格和气质上的内外差异,在徐青峰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流露出外放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往往是内敛的一面占得上风。

    回归自身 与画“交流”

    尽管由于受到各种潮流的影响,徐青峰画了一些矛盾的作品,但每当关键时刻,都是他的内在性格和气质起决定性的作用。在1994年创作的本科毕业作品《我静静地喘息》中,徐青峰性格中的细腻和静谧的一面显露无遗。画家斜躺在椅子上沉睡,旁边是一件未完成的塑像,塑像充满动感的走姿与画家的沉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动一静的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徐青峰性格的内外差异的象征。毫无疑问,画家本人在画面上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暗示出静谧是徐青峰性格的主导方面。徐青峰所用的绘画语言精确冷静,笔触细腻柔和,对细节的刻画一丝不苟。“在我看来,这是一幅比较接近徐青峰本性的绘画,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这里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而且体现在人物的精神气质上。”彭锋说道。

    1999年是徐青峰绘画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中央美院的两年助教研修班到了毕业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认真考虑自己的毕业创作。徐青峰进行了一次类似于纳兰霍式的反思,决定冲出时潮的夹裹,让自己的画笔说自己的话,不再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他将自己关在画室里,不跟绘画圈子里的人来往,忘掉大师,忘掉评委,忘掉画商,忘掉各种各样的观念,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说自己最熟悉的事。他将自己关在画室大半年,画出了令人震惊的《天空》。

    “将《天空》与一年前的《妻子像》进行比较,简直不敢相信它们是同一个画家画的。”彭锋认为,在《妻子像》的创作中,他还是在用自己的画笔替别人说话,而在《天空》的创作中,徐青峰终于果敢地用自己的画笔说自己的话了。

    徐青峰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大海和沙滩上的各种景象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潜意识之中。徐青峰创作《天空》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回乡,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对象,回到自己最默契的语言。同样是回乡,回归真实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发现的是沉重的肉身,徐青峰发现的却是空灵的境界。“每天工作到两三个小时之后,渐入佳境,进入迷恋的忘我的状态,这时忘掉自己是谁,忘掉时间,忘掉我在哪里,我的身心与画面形成‘交流’。”

    《天空》让徐青峰回到了自身。一旦回到了自身,艺术家往往变得无比的坚定和自信,进而

    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空》就是一幅这样的作品。与《天空》不同,《空》是黑白的,而且被放得更宽,那种静谧而空灵的意境因此被表达得更加充分,黑白可以让画面更加宁静,这种宁静随着画幅的放宽而变得更加舒缓而平稳。这里的“空”不仅是指空间上的“空旷”,色彩上的“空无”,而且是指精神状态上的“空寂”,一种类似于禅宗讲的“入定”的精神状态,一种“刹那永恒”的心灵感受。“很多人看了《空》会觉得这是现实的。其实在沙滩上看不见这种人。我并不是让人看人体,而是人体所在的整个画面的空间,也即用具象去表现虚无缥缈的空间,表达的是形而上的东西。”

    历史巨制 呕心沥血

    2009年10月,徐青峰的油画作品《血战台儿庄》成功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该画经历三年的艰辛创作,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一幅艺术巨制,以油画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作品面前,满目壮烈扑面而来。透过历史的硝烟,我们看到了台儿庄洒满烈士碧血的残垣断壁和铁铸般的不屈壮士,中华民族七十多年前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让人心中不由得响起了雄浑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位生于1972年,没有经历腥风血雨和战火洗礼的青年画家,何以能创作出如此动人心弦的历史巨制?“说到创作的难度,对我来讲可想而知。刚才也谈到这是我第一次创作战争题材的作品,对城墙、枪炮、爆炸、伤员等情节都是第一次面对——最难的应该是资料,还有就是‘气氛’。”徐青峰告诉记者,画战争题材和其他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的细节显得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氛围的把握,整张画的气氛是否能感染观众,是重中之“重”。

    “由于缺乏资料,画面上除了人物以外的前景部分一直空着画布。倒塌的墙和碎砖块儿在青岛这样一个海滨旅游城市来说是不容易找到的,直到有一天妻子从报纸上获悉青岛即墨有一家厂房失火。”徐青峰想到可能会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于是驱车一小时的路程找到了事发地点,“刚刚烧完的厂房一片狼藉,有一半的墙面倒塌。被烟熏的砖块儿、烧焦的木头、变形的金属,还有黑灰般的地面,这些被烟火缭绕过的痕迹,成了画面前景地面部分的原始资料。”

    徐青峰还从电影中下载了大量的硝烟资料,可是因为各种原因用起来不是很顺手,他就一直想找个空地点几堆火,来观察拍摄。“无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空地,也担心无故放火带来隐患。后来想到青岛的后海‘小港’地区正在大面积拆迁,可能会是个不错的‘放火’场地,于是又驱车前往。”徐青峰很幸运地找到如他所想找的一大片空地,而且全是拆后的碎砖瓦,旁边是一座孤零

    未拆的居民楼,“那天的天气也很适合拍摄‘烟火’的资料:太阳斜射,风也较大,与画中的情境相似。”他在附近的垃圾箱里找了些容易起黑烟的杂物点燃,火借着风势越烧越大,黑烟、青烟、白烟滚滚升空,中间又不断的往里加“柴”,徐青峰一气呵成拍了一百多张照片,“就在相机内存快满的时候,附近楼上传来质问声,这时才想起要是有人来干涉的话,我还真很难解释,于是匆匆按了几下快门,仔细灭火后赶紧离开了现场。”

    这张作品使徐青峰收获很大,“不仅得到了一些大场面人物组合绘画的经验,而且在这三年中,无数次的与先烈们在画布上对话,无数次的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在徐青峰看来,画画像照镜子一样,要明白你喜欢什么,追求什么。有了这个,你就会沿着自己的追求,不要受外界的干扰,一直往前走。“在画《空》之前,有人出高价让我画成彩色的。我拒绝了,我坚持认为这幅作品黑白的比彩色的好。现在,对这张画的评说也有很多,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欢。画画其实完全是个人的事,一定要为自己而画。为自己而画,才会把真实的自己放进去。这是种境界。我的理解是画家的每张画都是一张自画像,每张画都像自己的精神外衣,最后别人欣赏到的是你的气质,而不是看你把石头画得多么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