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体验过痛苦,就会收获阳光”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验过痛苦,就会收获阳光”
——访青年油画家崔先进

    ■崔先进

    《歇晌》170厘米×200厘米 2010年

    《粒粒皆辛苦》布面油画 110厘米×150厘米 2011年

    《秋阳》布面油画 150厘米×170厘米 2013年

    《收获》布面油画  150厘米×320厘米 2012年

    《曙光》布面油画  190厘米×220厘米 2009年

    本报实习记者  孙丛丛

    崔先进,1980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第二油画工作室,2012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全国画院高级研修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油画学会会员。作品《旅途》入选“时代的诘问——山东省写实油画展”,《收获》入选“中国·中国山东省油画作品展”,《曙光》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我的创作之路交织着苦乐”

    崔先进出生于山东淄博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苦于家里缺少纸张,他就在课本的空白页上练习画画。“小学美术课本的彩页上有一幅《狼牙山五壮士》,我就用铅笔学着临摹,那时候经常因为上课偷着画画被老师训斥。”但能画画的日子是愉悦的,在各式各样的涂鸦中,崔先进追逐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画家的梦想。

    “13岁时,经亲戚介绍,父母给我找了一个美术老师。每周末,我早起骑车到县城,再坐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到邻市的学校学习。”自那时起,崔先进受到了较为正规的美术教育。但作为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父母期盼他早日替家里分担压力,初中毕业后,他便遵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了师范。“那段日子,时间充裕,每到晚上,我就躲在宿舍走廊的灯光下画画。”看着心中所想呈现于笔端,崔先进越来越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师范毕业,自己还要进入大学深造!

    这次,父母没有阻止他的想法,而是在背后给了他默默的支持。但因文化课的原因,崔先进用了3年才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在山艺生活的4年间,我才真正接触到油画,真正认识到什么是艺术。”他至今难忘求学的艰辛和创作毕业作品《旅途》时的困难。“因为我确定了大尺幅、大气势的创作基调,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创作场地,后来自己在外面找了个房子,每天躲在那里画。我的老师王玉萍隔三差五的过来看我,从画面构图上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崔先进告诉记者,因为有强烈的创作意愿和老师的鼓励、厚望,不管前路何其艰难,自己都将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毕业7年,我一直边代课边创作,我的创作之路交织着苦乐。”没有固定工作的崔先进,凭借给学油画的孩子授课得来的薪水维持生计,画画买材料的钱都是他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当我与孩子们分享创作感受时,内心是一种享受;而当自己埋头于创作,生活中的烦恼也被抛至脑后了。”几年间,崔先进在代课的间隙创作完成了《曙光》、《收获》等一系列作品,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最普通的、最广大的农民群体,把农民的生存状态以自己最擅长的写实笔法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画里都是我经历过的生活”

    “我的画里都是我经历过的生活。”从小到大在农村成长起来,现在依然生活于“城乡之间”的崔先进坦言,农民们为生计奔波的生存状态,就像自己曾经的生活。“现实主义创作要源于自己熟悉、体验过的生活,这是我把握现实题材的原则。”

    朴素的穿着、憨厚的神态、匆忙的身影、迷茫的眼神……是崔先进在创作毕业作品《旅途》时所撷取的细节。“在火车站候车的人形态各异,但其中最感染我的是农民们长时间

    车的疲惫神情,我把这种状态呈现在了画面上。”由于选取的视角独到犀利、描摹的群体特征鲜明,他创作的《旅途》在“时代的诘问——山东省写实油画展”中荣获优秀奖。

    对于崔先进来说,成绩是对他的认可,也更坚定了他的写实创作之路。2009年,他创作的又一幅反映农民工境遇的作品《曙光》问世。这幅画中,除了几个农民工和一辆卡车,没有多余的表述主体。画面笼罩在阴沉的氛围里,色调沉稳。画家以平行线式的构图,将人物平行的置于卡车车斗之中,卡车的蓝色与农民工棉袄的蓝色交相辉映。透过冬天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他们充满热望的眼神注视着同一个焦点,那目光恍若叩击着每一位观者的心灵。崔先进说,“曙光”其实寓意着希望,也暗示了农民们这一天没有白等。“虽然他们的交通工具是拉货的卡车,找到的‘活儿’也注定辛苦,就算这样他们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中国,多数农民还在为这些最基本的生存而奔忙。”

    提起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与动因,崔先进内心五味杂陈。“在我们那里,每当地里没‘活儿’的时候,早晨四五点钟农民们就到劳务市场找零工。我曾跟父亲去过那里,后来一起到一家建筑工地和水泥、搬砖,那些场景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为了给作品人物寻找一些鲜活的原型,2008年开始,崔先进又多次出入家乡的劳务市场。他清楚地记得一天早上路过那里的情形:第一个进入视线的是一个蹲在马路牙子上抽烟的老人,他一边抽着烟,一边注视着马路上讨价还价的“生意人”。“一瞬间,晨光洒落在老人脸上,产生了鲜明的明暗对比,就像戏剧中特意打出的灯光一样深邃。当时,我发现那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种动机引领,就是‘我要干活,我要找到雇主’。”

    “崔先进的《曙光》以几个农民在运输车箱里赶路的生活场景,寓意了当代农民这种游走性的社会身份。城市化使农民身份发生了异化,他们是农民的身份却离开了土地,他们在城市谋生却没有市民的待遇。这种特殊身份都昭然若揭地显示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衣着扮相上。”对于这幅作品,美术评论家尚辉曾如是评价。《曙光》正因透析了当下农民工生存中的无助与困惑而直击观者内心。在技法上不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它以直面底层生活的人性化表述在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脱颖而出,终获提名奖。 

    “从没想过为迎合市场而转变”

    “一幅画选材与构思很关键,目前许多油画创作都关注农民题材。要有亮点,就得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在相同题材中表达自己的独特。”崔先进说,能在众多表现农民工的油画中立足,是因为自己也是他们阶层中的一员。“我笔下的农民不同于以种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传统形象,也不是完全脱离土地外出打工的民工,他们在田园生活与劳务市场之间‘游走’。我捕捉的正是这种‘身份’的独特。”

    除了展现农民们“身份”的迷离外,崔先进还以独到的眼光挖掘普通劳动者的光辉。他所创作的《秋阳》、《收获》都以较柔和的笔调描摹农民们丰收的喜悦,劳动中的画面也一反他往日的冷峻视角,多了些明媚的情调。“这些细微的变化和我个人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的磨砺中,自己也在逐步成长。我相信体验过痛苦,就会收获阳光,作品也是这样。”

    崔先进强调,油画的根源在于西方,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熟练的手段技法是油画创作的必备要素。而对于写实油画来说,现实生活永远是其创作的丰厚土壤和灵感来源。“在我的画中,一直追寻一种极简的构图模式。画面越是简洁抽象,在视觉上冲击力就越强,因为画面集中不散,人物的精神也不散。我认为这就是油画最朴素的创作语言。”崔先进告诉记者,自己所秉持的创作风格和选材视角将一直延续下去。“城乡之间农民的生活最能和我产生共鸣,这种简单质朴甚至捉摸不定的生活给了我最深刻的影响。在我的意识里,就算生活再困难,我也从没想过为迎合市场而转变。” 

    在崔先进心中,还一直有一个去油画的故乡朝圣的愿望。“2012年,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读高研班的时候,老师们一直强调多向大师学习。西方油画的浓厚氛围,对创作者来说应是一种巨大的洗礼。”崔先进坦言,以自己浅薄的阅历去领悟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难免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自己对于油画的热爱初衷不改。“人的一生只要努力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我会用我手中的笔,继续描绘我看到的世界、我热爱的生活。”他这样告诉记者,话语平实而又自信。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