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陈丽媛
1999年8月,第九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在古城南京开幕。以这次展览为分水岭,水彩画从往届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四大门类之外的“其他”类的附属地位冲决而出,以三个金奖与油画、国画平起平坐。中国水彩画界泰斗、世纪同龄人李剑晨先生莅临展览,老人坐轮椅赏评作品后,兴奋难抑,热泪盈眶,流露出与他的高龄不相称的激动,他说:“一个世纪的中国水彩理想,你们今天实现了!”为中国水彩画圆梦的有老一辈水彩画家开拓的业绩,有新一代青年画家创新的成果,更有中年一辈水彩画家承上启下的艰苦努力,正如《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序言中所写的:“中年画家是当前我国水彩画创作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他们大多数毕业于五六十年代,受过严格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着丰富的经历和长期的生活实践、严谨的造型功力,创造出了具有一定时代性的作品。”黄铁山无疑是其中成绩斐然的重要一员。
静悟造化 心慕自然
1939年3月17日,黄铁山出生于湖南省西南部边远的洞口县山门镇。镇上一色古旧的老式小街,散逸着湘西民居的吊脚楼的韵致。“我不足月就生出来了,像个小猫一样,而且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人家都说我活不了。家人为了让我活下来,就给我取了一个不容易死的名字——‘铁山’。结果我就真的活了下来。”黄泥江清冽的激流从重峦叠翠的雪峰山奔腾而来,孩童时期的黄铁山站在吊脚楼上临河眺望:河水拂着柳枝,在细小晶莹的石子与沙块上面流过,穿过山门后便注入一马平川的田野,微风夹着成熟草木的香味,把芦苇与庄稼吹得有如涟波荡漾。他全神贯注地瞧着、听着,仿佛自己随波逐流地跟着河一起去了……他闭上眼睛,便看到光怪陆离的颜色:蓝的,绿的,黄的,红的;还有巨大的影子在飞驰,水流似的阳光在倾泻……好似悬在动荡的天空。
故乡的美丽令人心颤。与生俱来和与日俱增的对大自然的迷恋、对劳动人民的崇敬,长期滋养着画家的诗情与灵性。1953年从家乡小学毕业后,黄铁山考入湖南省艺术师范学校,师从王正德先生,这位毕业于杭州艺专,秉承了英国水彩画的正宗和体系的良师,带着他走上了传统水彩之路。“我从王正德先生那里学习到水彩的本体语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水彩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与彩的结合。”紧接着黄铁山考入湖北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科,从魏正起、钱延康、孙葆昌诸先生学习水彩,油画受教于杨立光、万昊先生,国画受教于张振铎、王霞宙先生。黄铁山一方面发奋读书,广泛吸收各画种营养,一方面在水彩画上以近乎狂热的激情单科突进。
从大地汲取灵感和营养,以稚子般的好奇心与“生疏感”去体味对大自然的新鲜感受,是黄铁山创造实践中具有个人特征的重要路径。当时美院附近有一家奶牛场,他每天天不亮就赶去做准备,等待着第一缕晨曦的降临。“绘画是视觉艺术,作者的创作和观者的欣赏都是以‘看’为途径的,艺术的感染力也从中而生。画家的看,不光是用眼去看,更要用‘心’去看,去感知,去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艺术的堂奥。”黄铁山在画中真切地注视着大自然的醇美与宁静,诚挚地抒写着自己的精神历程与心灵幻象。勤奋的劳作,使黄铁山在各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以后,黄铁山仍感激学院里严谨得法的基本功训练。“一切艺术都是以技艺为起点的,水彩画更是如此,没有‘素描’的造型能力和把握整体的能力,没有色彩的感悟力和表现能力,水彩画便无从起步,因为水彩画特别需要果敢、准确、放眼全局的处理,基本功不过硬而去追求偶然的廉价的成功,只能昙花一现。”黄铁山表示,绘画基本功的磨练,是一个画到老学到老的漫长过程,永无止境。
1959年,黄铁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在湖区农村和山乡的生活与创作艰苦而又充实,黄铁山披肝沥胆、闻鸡起舞地踏进乡间的泥泞,乐此不疲地展开自己的画笔,描绘那苍老而坚强的农舍、广阔而成熟的田野、远山溪河、乡野阡陌。他认为画家应该将自己化入自然,与自然中的生灵和事物融为一体,带着对生活的爱去细细地感悟“事物之神”,去领略大自然诉说的“某种东西”,并努力捕捉造化之美,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真实生动的生活原型、真诚深刻的感受体验、真挚质朴的艺术表现,永远是艺术创作成功的必由之路,如若淡漠了艺术和生命的联系,艺术必会枯竭,必然失魂。我对山乡的感情是很深的,我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湖南山乡的山水和老百姓,与我对乡村的爱、对农民的爱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黄铁山说。
五十多年来,黄铁山背负画具,辛劳跋涉于湖南的三湘四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泊,神奇秀美的武陵山峰,喧闹多彩的苗家集市,秋色浓
的湘南村道,西域迷蒙的边城小寨,幽谷叠翠的江华林区,温馨安谧的苗家小院……无不印上他的足迹,他紧紧拥抱着湖南这片养育他成长的热土,有描不尽的千般思念,画不完的万般情怀。他曾满怀深情地说:“名山大川对我来说似乎总是‘陌生的美人’,我乐于默默地画我深爱的乡土风情。”
贯通古今 融汇中西
1963年,“英国水彩画300年作品展”在上海展出,展出期间,黄铁山对照原作临摹了波宁顿、瓦利、麦尔维尔、透纳等水彩画宗师的大量作品,“深切地感受到水彩在透明、轻快、润泽的语言外,更重要的是英国水彩画丰富的表现力,既有恰到好处的形体塑造和精确入微的空间、色彩关系,又有厚重充盈的艺术格调。从而对水彩画的审美趣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黄铁山对中国绘画传统的学习也从不懈怠,创作之余,他精心临摹了一批宋画和石涛的山水画,直接体验到中国画的笔墨与意境。黄铁山认为,每一个勇攀艺术高峰的水彩画家都必须狠下功夫,把传统西洋水彩画的一套学到手,把传统中国画的精华学到手,把老一辈水彩画家的探索成果和经验学到手,要像李可染先生说的“以最大的功力钻进去”,只有那样才有可能有高水平的超越前人的创造。
上世纪70年代,黄铁山在农村做了10多年中心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农民生活状态有所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概1980年至1981年间,他到湘西考察民间美术,在那里偶然看到一个场景:太阳下山的时候,一个五保户老妇在自家院子里晒了一地的谷子,她正低着头拣稗子,拣得那么认真,旁边几只鸡啄食她的谷子她都没发现,完全陶醉在有限收成的喜悦里。“这个画面形象地诉说了她的吃苦耐劳、坚毅、知足,既令人崇敬,又不禁心酸。我感到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母亲的形象,因而孕育了我的画意。另外,金黄色晚照的色调,老妇蹲地形成的整体外形和晒谷耙的长直线的对比,粗毛巾和饱经风霜的手展现的肌理,也给了我形式的启迪。最后创作了《金色伴晚秋》。这些都是生活的赐予,我只不过是靠着感情的共鸣得以领悟而已。”该作品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后参加该馆建馆三十年馆藏珍品展。
1991年,黄铁山作品《潇湘月》入选《JCA世界美术年鉴》。在水天一色的朦胧夜色之中,一轮圆月挂在天边,空气里风在轻声絮语,荡起的涟漪把月光一轮一轮破碎,几只水鸟在空中拍打着翅膀飞向远方……著名散文诗作家邹岳汉先生曾用一首短诗咏黄铁山的《潇湘月》:白昼,一扭脸匆匆走远,不再回头;月亮,在前方升起又一轮太阳。夜色,一层层变得浓厚了,总裹不住比夜色更为深沉的翅膀。天空,因翅膀而辽阔;黑夜,因飞翔而孕育希望。黄铁山的水彩画捕捉的是一个诗意的空间,并不宏大,也非辽远,但他所塑造的那些经典的意象,却是一个个古典而优雅的梦,像谢灵运乍见池塘春草,像李白回首峨嵋秋月,像杜甫偶见夔门朝暾,像孟浩然眠觉夜雨落花,像王摩诘静听空山鸟语,像刘禹锡仰看清空孤鹤……似乎画面上每一缕阳光,每一片倒影,每一块石头,甚至天空下每一条颤动的树枝,都充溢着诗的素质,让人顿生归来与栖息其中的遐思与向往。
黄铁山于1988年访问非洲四国之后创作了《非洲组画》,至90年代后期又创作了《开春》、《朝山》、《暮归》等优秀作品。黄铁山在水彩画创作上努力不懈地实践再实践,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致力于民族气派、湖湘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探索,真挚的情感升华为感人的审美意境,他以清新、明朗、水色通明而富有重量的画面语言,一方面挥洒光影、明暗、块面造型、层次丰富的优长,一方面融入中国画的气韵,形成浓淡相宜、水色交融的特性,最大限度地扩展着水彩的表现力,造就出“气来、情来、神来”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中国水彩艺术发展上,他不仅作品生动感人,而且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多次撰文理性地论述水彩画健康发展问题,从理论和画作上都体现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在实践中踏实进取的楷模精神。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水彩画是舶来的西洋画种,她的故乡远在大西洋碧波中的英伦三岛。水雾迷蒙的湿润气候,草木蓊郁的植被覆盖,深厚的人文传统和先进的工业文明,催生了水彩画这一独特而优雅的绘画艺术。如果从1715年郎世宁首先将水彩画引进中国算起,这一舶来品在本土已历经288年历史;如果从1864年上海“土山湾”孤儿院设立“土山湾”画馆,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的水彩画家算起,也已近250年。创立“中国水彩画”是中国几代水彩画家的夙愿,老一辈画家早已有明确的构想。林风眠先生在1962年召开的“京沪两地水彩画家座谈会”上就说过:“水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脱离不了三性:民族性:应一看就知是东方的,而且是中国的,即使是外来的方法迟早也必须和民族传统发生联系,成为民族化的、中国风的。时代性:不但思想方面有,形式也有时代特点。个性:是在民族性、时代性中不同的画家又有不同的个人风格……有这三性,可以大大发挥创造。”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画家,黄铁山在追求中国特色、民族气派与地域风情的艺术道路上走出了较远的里程。但对于自己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他一直采取不事张扬、低调处理的态度。正如艺评家蒋祖烜所言:这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单纯的画家”,始终“把目光和才情投到整个水彩画事业乃至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从感性到理性、从画家到市场、从弱势到强势、从少数到大众,这与他个人的创造相比,显然是更为艰辛的跋涉。自1999年出任中国水彩画会主任以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黄铁山以学术带头人与践行者的姿态,坚毅地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水彩画体系向前推进。
黄铁山认为,如今水彩画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中国水彩不论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性的表达,手法的多样性、丰富性等方面,都已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面貌。“一种声音构不成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色彩,一种味道也构不上美味,只有不同才能相辅相成。就我们水彩而言,应该更加强调和而不同。一方面要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自然面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追求中国画的意境和写意精神;另一方面,对于世界进步的健康的艺术,我们应该本着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原则,欣然接纳,融合之。”
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日趋完善,水彩画的价值也逐渐被市场发现和接受,成为继国画、油画后的新宠。黄铁山恳切地说道:“有梦想,就有机会,漫长的艺术道路上我们必须把握现实,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很多人画水彩都容易移情别恋,很少人做到从一而终,但真正的画家还是要有点耐得住寂寞的奋斗精神和自甘清贫的献身精神,在水彩的领域发挥出自己的光彩,共同创造中国水彩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