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陈丽媛
王迪,1960年生于青岛,擅长油画、水彩、粉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民盟市委委员,青岛市拔尖人才,山东省水彩画会副秘书长,青岛市群众艺术馆画家。水彩《深秋》、《黄头巾》、《祈望》、《祈》、《圣洁》分别入选全国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水彩、粉画展并获奖。水彩《阿爸三月归》1999年荣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荣获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特等奖,并受邀参加中国百年水彩大展。水彩《圣水》2004年入选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荣获山东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美术作品展金奖。水彩《心祈香巴拉》2009年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荣获山东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金奖,并荣获2012“群星璀璨”全国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金奖。近日,其水彩作品《圣地》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生活中的王迪,外形粗犷,一头长发,密密匝匝的胡须,一副北方汉子铁骨铮铮的样子,而在他粗犷的外表后面,却有一颗淳朴、执着的心。他对待工作就像对待他的画一样非常严谨,得到同仁们的认可。他常说,善待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这种胸襟,来自甘南那块神秘又辽阔的土地。所以当他带着这样的胸襟,带着对绘画的痴迷,以诗意的心境去表现藏族史诗般的自然和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时,常常会被一种冥冥中的东西感动着,他执着地认为,那里才是他灵魂的故乡,是他心灵的天籁。而故乡该如何表达?故乡又在哪里?故乡只可能在眼神中,在心中,在梦里。
心灵捕手
甘南有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拉卜楞寺”,更有香巴拉的美丽传说。古朴传统的藏族节日、神秘宏伟的拉卜楞寺、场面宏大的“晒佛”仪式、虔诚肃穆的法会、幽怨圣洁的天空、美丽纯洁的姑娘、淳朴自然的民风、阳光下变换着颜色的青稞、黑夜里幽幽闪烁的酥油灯……那种原始而浑然天成的诱惑,让王迪魂牵梦绕又如痴如醉,十几年来他不知疲倦地去寻求那份天地相连的神奇和天寒地冻的茫然,独自去领略那份近乎天籁的艺术境界。那些神秘的西藏风情蔓延开来的震撼,是他的艺术创作源泉。在他的画笔下,一幅幅生动感人的作品像不可抑制的溪流,汩汩涌出。
这期间,他创作的《阿爸三月归》、《祈》、《圣水》、《憧憬》、《心祈香巴拉
等一系列表现甘南壮美、粗犷、厚重的水彩画频频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其中《阿爸三月归》,以细腻苍劲的笔调、自然大胆的用色、简练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表现一位纯美的藏族小女孩眺望远方时眼睛里那种纯净无瑕和对美好未来的企盼的真情流露,使整个画面呼之欲出的同时,烘托出西藏地域原始的风土人情。画面以简单的白色为背景,渲染整体。用几个跳跃的亮色突出画面,象征着生命的光彩。小女孩与那三头充满野性和力量的山羊和谐统一,形成一幅完美的、震撼人心的作品。
1999年在甘南采风时,画家原来是有别的主题,然而就在转瞬回眸间,与这个小女孩的目光不期而遇。“晒佛”的号角吹起的一刹那,女孩突然抬头望向远方。王迪从女孩的眼睛里捕捉到了那种纯净无瑕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那个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巴拉’,无人能打扰各自心中的梦。”此后,王迪每次去甘南,都专程去那个地方找小女孩还愿,却再也没能与她重逢。“也许那就是缘吧。”王迪诗意地想着。而那小女孩却不会知道,她那经典的一瞬间却永恒地留在中国美术长卷里了。此作品一经问世就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山东省庆祝建国50周年美展特等奖。
敬畏自然
人类创造艺术的初衷是用手工劳动来表达内心的冲动和欲念,即使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离不开深藏于内心的表现愿望和在表现过程中的手工操劳。没有内心的愿望和激情,或者没有手工劳动中的“苦”与“乐”,很难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但是一位艺术家仅靠严肃、勤奋的劳动还不能使作品感人,艺术创造需要天赋和才能。这种天赋和才能突出地表现在如何对待自然,如何把从客观自然中获得的素材和灵感转化为艺术。艺术创造可以有各种流派,但优秀的、有作为的艺术家总是以自然为师的。王迪深谙此理,是一位有强烈创作欲望的艺术家,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体验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源泉,同时培养了他从事手工劳动的习惯。他用昂扬的激情、质朴的笔触尽情地描绘着雪域高原上特有的壮美,让炽热的颜色烈火般的在画纸上燃烧,让浓烈的色块大滴大滴的堆积出这块土地的神奇和美丽。
1996年王迪同几位画家到敦煌采访,半路上选择了甘南,他在那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那里的草原、大地和天空相连,站在高原上,云彩和人一样高。本来两个画家正在谈论着天气不是很好,准备回去休息,没想到回头的功夫一道佛光顺着云彩缝儿滑下来了,这个时候你就不想走了,可待到你定睛一看,云彩唰地四散开,徒留一片蓝天。但没等你掏出画笔,一大朵云彩不知从哪里悠悠地飘过来,猝不及防地砸到你面前,就是一片雨,你想赶快跑到车上去躲躲,结果你还没进到车里,大雨就顺着旁边溜过去了。”美来得猝不及防,为了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美丽,王迪经常天不亮就前往草原,等待第一缕阳光进入画面,直到夜幕低垂才回落脚的地方。“白天脑子里收纳了太多的光影,不同时辰的阳光和湿度在脑子里来回翻转,弥漫到思想的每个角落,画面的意境氛围在脑中构成之后,兴奋得可以整夜整夜的不睡。”
每一个画水彩画的人几乎都是从写生入手的,是写生孕育了水彩。写生不但是提高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色彩技艺水平、熟练驾驭工具材料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搜集创作素材、沟通生活和创作关系的最好桥梁,正如梵·高所言:“我把习作看成是种子,播种越多,越可望丰收。”王迪多年来一直坚持画小幅水彩写生习作,以速写的形式记录大的色块关系和整体色彩气氛,一方面练习色彩,一方面保留住生活中的感受。自19世纪中叶以来,照相术的发明对写实绘画的冲击无疑是很大的,画家们几乎都难以摆脱照相术强有力的影响,它成了绘画的“对手”、“助手”和“杀手”。“摄影捕捉的是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只可做某些部分的参考,不可照搬、临摹。我是写实主义的,我愿意把我看到的尽量地用我的笔触都表现出来。我也参考照片,但有写生习作‘垫底’,就不致沦为照片的奴隶。”王迪说。
知名作家马丽华曾经说过:“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个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西藏,你这曾经的家园让多少人为你梦牵魂绕——西藏,就其实在的意义来说,更是一个让人怀想的地方……”2003年王迪赶往哲蚌寺采风。“在‘晒佛’的日子里,天空是透明的,阳光是透明的,空气也是透明的。从凌晨开始,朝佛的人群以及国
外游客从拉萨的四面八方集中到哲蚌寺,他们行走在曲曲弯弯的转经路上,眼神干净、纯粹、没有杂念,朝佛的人手持哈达,口诵佛经,那种感觉让人震撼,亦令人陶醉。”像一只俯视草原的雄鹰,王迪搜罗着打动人心的面孔。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半山腰上,灰白色的房子沿山势连绵起伏,鳞次栉比,俨然一座山城,只有隐约闪耀的几处金顶可以让人想象到这是宗教神殿的所在。然而真正走入其中时,你才发现仿佛进到了迷宫,狭窄的石阶迂回曲折,一步一景,对面的山和云彩浑然一体。哲蚌寺的角角落落都有红衣僧侣的身影,他们总是静静地干着自己的事情,即使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聊天也是悄悄地,生怕打破古老寺院的宁静。”王迪伫立着,等待着这天地间浑然静寂的消逝。
行者无疆
一日之中,晨晖夕阳,光影滑过树梢,掠过草原,辉映寺庙,款款深情,且向天边留晚照。在寂静中闪过惊鸿的身影,又让我们蓦然回首,那阑珊处中时光的脚步。王迪说:“西域是眼睛的天堂,我热爱西域的祥和、肃穆、纯净与热情,我手中的画笔就是要绘出水彩西域的美。”带着这个“谦卑”的梦,怀着一颗对艺术朝圣的心,他走过过山岗原野,走过晨曦露水,走过岁月星辰,如一个永在路上的行者朝着心中的圣地一路虔诚膜拜。真正的西藏在流浪的路上。一个流浪的人,与他结缘的不是路边的草棚和驿站,而是他脚下的这条路。前路无穷,行者如斯人,王迪深切感悟着浩瀚的宇宙万物,把每一趟执着的履痕都印在自己的画幅里,且走且行。
“我一直在做自己,想做得好点儿。基本掌握水彩技艺的‘几板斧’并不是很难,而要真正提高水彩画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内涵,还得靠修养。只埋头作画,顶多是个熟练的匠人,成不了画家。因此,一个好的水彩画家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有敏锐的对生活的理解和洞察力,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广泛兴趣……这是一个‘无底洞’,需要慢慢积累,而且下功夫也未必立竿见影,但要尽力而为,长期坚持,必有效果。”
二十余年来,王迪一直潜心于水彩画的研究与创作,不管是粗犷高原、云淡风轻、苍茫草地,抑或西藏独特的人文风情,都在他的笔下一一生动地呈现。近日,其作品《圣地》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欣喜之余,王迪告诉记者,他会沿着甘南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如果你不停地走动,那你就是不断地感受不同的文化,然后不断适应那种文化,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待更长的时间,可能可以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你坚持去一个地方,一连去了十几年,肯定是有变化的。”王迪表示,在水彩画中,阳光和空气是影响色彩最有魔力的因素。接下来他将带着画笔前往不同纬度和海拔的地区,让观众透过他的作品沐浴不同的阳光,呼吸不同的空气,体验不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