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用线条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线条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访文化学者张志甫

    张志甫 ,1944年生,字泽夫,自幼喜读诗文,酷好书法。少时摹写颜、柳,大学时代临习“二王”,继而追摹张旭、怀素,殊崇毛泽东诗词及其草书。教学余暇,潜心于中国古文字典籍和历代名家名帖,考释金文、甲骨卜辞,求教名师方家,孜孜探寻中国书法之精神,执着追索中国书法艺术表现之新路。作品多为草书,也写金文、甲骨文,作品常常见诸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记得十年前初次去山东大学文学院拜访文化学者张志甫教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眼前一扇红漆斑驳的低矮铁门,围绕着凌乱的蔷薇枝,春寒料峭,未见嫩枝。随着清脆的一声“吱呀”响,门内站着位清瘦的老人,眼光炯炯有神,温文尔雅。

    进门满园是花香,红的海棠、黄的迎春、白的玉兰……我正惊叹张老把院子装扮得别有一番田园气息,张老笑着向我展示他的行草作品《山亭夏日》,“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他说他喜欢唐代高骈的这首诗,描绘了他理想的生活环境。张老喜欢书法,他又是个古典文学的老教授,古文和书法的结合顺理成章又相辅相成。眼前的张老在我脑海中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古代满腹经纶、长褂白须的老者,竟有些苏轼、陶渊明的身影。

    母亲启迪书法人生

    张志甫先生是山东大学的文化名人,他精通多个文化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爱好古典文学,教的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国戏剧,干的却是书法。”

    而张老在书法领域所达到的成就是让人敬佩的。他的砚台已然有些陈旧,斑驳的墨迹年复一年洒落在发黄的毡子上,书法已经伴随他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启迪他的书法生命的人,是他一生挚爱的母亲。

    七八岁那年春节,去了几天私塾课堂的张老愣是给识字不多的村民们“画”了一副副对联。回家后,母亲指着对联上“画”的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字不是画出来的,是写出来的。字就像人的一张脸,能体现你的学识修养。”这句话深深烙在了张老的心中,成了张老走上书法之路的启蒙金句。

    说起母亲这位书法启蒙老师,张老竟有些泪眼婆娑,他回忆起儿时母亲针线篮子里随处可见的《尚书》、《诗经》、《孟子》,和我讲诉这位知书达理、学识渊博的母亲,在他书法之路上对他的谆谆教诲。张老在外地读完小时,母亲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收藏好张老带回家的练习书写的大仿。一次,他姐姐不小心把他写的大仿糊了窗户,母亲发现后,用水一点点揭下来,说,这些都是他成长进步的见证,得留着给他作对比用。这些大仿每一张都被母亲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直到文革时期。

    “如果全世界的人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但只要母亲鼓励我,我就有信心坚持下去!”哽咽颤抖的言语坚定有力,我感受着张老对母亲的无限敬意与感激。母爱如和煦的春风细腻、温柔地鼓励着年幼的他,无论寒暑,张老始终风雨无阻地沉浸在书法的海洋中。

    潜心苦学汉字文化

    张老家的小仓库里,整齐地堆满了他多年的心血:楷、行、篆、隶,金文、甲骨文、草书样样齐全;有红底儿的、白底儿的、黄底儿的,有底纹的、有白板的,每次都得搬上椅子才能够得着最上面的书法作品。

    少年时,张老摹写颜体、柳体,掌握了字的基本骨架和运笔方法。后来发现赵孟頫的楷书运笔稳重、结构严谨、韵致古雅,经过一段时间的习摹,锻炼了不愠不火的书法风格。大学时代又多临写“二王”作品及孙过庭的《书谱》,奠定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墙上挂着的张老的作品《沁园春·雪》,每每让行内人惊叹:即可乱真。张老对毛泽东草书的喜爱和摹写已是而立之年的事情。

    张老在长达十几年摹写毛泽东的草书的过程中,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突破口。“我以为我的草书就只能走到这一步,再也突破不了了。”张老说,那时候有朋友建议他改练怀素、张旭的草书。通过对比,他发现,自己缺少对书法精髓的真正了解,书法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独特高妙的精神文明活动,黑的线条和白的纸底构成黑白两色穷极线条的流变和章法的演化,是万物归一之道,是东方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是东方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形象。张老意识到,如果不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不可能达到草书的真正境界。

    于是,他五年闭门不出,潜心研读中国古代文字典籍和历代碑帖、名拓,重新投入到金文、甲骨、帛书的考辨与临写中。张老说,那五年,他几乎想不起来自己什么时候洗过脸,于是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却依旧有着悬梁刺股精神的坚韧的小老头形象一下跃入我的脑海。

    书法表现民族情感

    现如今,张老已是“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之一。有评论指他的草书有“江河奔腾、笔扫风云之磅礴大气,渐悟中国书法达意抒怀之高妙;他撰写的金文造型优美、古朴斑斓,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这位山东大学书画院、齐鲁书画研究院书法家,多次应邀参展并入编大型书法专著。张老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报刊发表,被国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他却依旧行走在探寻中国书法的民族文化精神、追索中国书法艺术表现的新路上。他说他不在乎办了多少展览,他注重的是怎样熟练地用线条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张老说,“喜欢书法,是对民族文化情感的表露。”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张老满怀信心。他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海外的华人华侨会更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大量的外国人也会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一定会得到全世界人的共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