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会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十艺节”专刊
  标题导航
丹青妙手写真真




 中国文化报 >  2013-10-12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青妙手写真真
——访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张颖

    □张颖

    张颖,字紫竹,1970年生于青岛,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青岛市群艺馆专业书法干部。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书协理事。曾任青岛市市北区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曾获“青岛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青岛市优秀教师”等称号。自幼师从孙一青、张杰三

    后赤壁赋 行书

    楷书条幅局部

    黄山谷一首 行书

    赤壁怀古 汉简

    砚边一首 隶书

    本报驻山东记者 陈丽媛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数千年来,中国书法融涵着中国文化的精华,代代相传,产生了《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永垂千古的佳作,涌现出王羲之、颜真卿、郑板桥等长存天地的名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然而,随着电脑文化的普及,日常的书写逐步为键盘输入所取代,青少年用笔墨书写的机会日渐减少,书写基本能力也日渐退化,“书写障碍”日益成为关心传统文化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忧虑。值得庆幸的是,近20年来在山东书法界活跃着一批从事青少年书法教育的专家,培养了大批“少年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张颖便是其中成绩突出的代表者。

    端凝风雅 宁邃澄清

    初读紫竹书法作品,眼前便浮现一老者在明窗几净、墨香飘逸的环境中挥毫的图画,浮躁的心境马上平静下来,荣辱皆忘。紫竹书法笔力朴拙雄健,而少粗野放旷之气,多温文尔雅之姿;其境界清平古雅,宁邃澄清,自得和谐融畅之美,端凝风雅之趣。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紫竹是历经沧海而参悟人生的老人,而当得知紫竹乃是笔名,本名张颖,且是位青年女子时,都颇感诧异。古人说“书如其人”。以张颖的年龄和人生阅历如何练得如此老到雄健的笔力,达到清平古雅的境界?张颖说主要得益于其书法老师和学艺经历。

    “有书心已足,无求品自高”。孙一青老人留给张颖的对联至今仍挂在书房中。当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跟随孙一青老师学习书法时,孙老已经88岁高龄,老师的人生阅历通过书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张颖。“学书先做人”。为使张颖在开蒙之初就触摸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将来成为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文化人,三年来,孙老每天会拿出整个上午的时间教读《古文观止》,下午再辅导张颖写大字。“老人通常到下午就开始打瞌睡了,至手倦抛书。我就一个人在房间里写字,等他醒来,地上、桌子上、蚊帐顶上已经落满了书法习作。”

    1993年始,张颖师从青岛老一辈书法大家张杰三。“80年代末,我母亲每天晨练路上,都会遇见一个脊背佝偻的老人去买豆浆油条。后来母亲见他辛苦,便替他买好早餐,挂在门口。熟识之后,得知我对书法有兴趣,又想跟他学习,他就愉快地答应了。”记者到访时,张颖刚刚和张老通过电话。“他性情豁达和善,虽然已经105岁了,但是思维依然清晰。”在两位书法老人的指导下,张颖一直追摹古人,苦练书法技艺。楷书初学柳公权、颜真卿,后追智永,参以墓志碑刻,作品追求古雅清逸、质朴妍美;行书研习“二王”,参以苏轼、赵孟頫、文徵明,力求俊雅之中见苍劲沉厚之风格。张颖通过学习古人书法中的清平、雄浑之气象,与当世之文心互为参照,顿有豁然之绝响,亦有古雅之逸思。

    为进一步拓展视野,1999年张颖入中国书协书法高级研修班,分别获张旭光、薛夫彬、顾亚龙、贺中祥、陈梗桥等名家指导。后来又受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影响,个人书法艺术风格日臻成熟。

    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业法说,古往今来论书者大都认为女书法家多以妍雅婉丽为主,而张颖的笔法清平、雄浑,笔意率真、邃远,充满书卷气、庙宇气、山林气,而没有烦躁气、浮动气,让人陶然于“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不觉忘却了功利之思,幸归自然之道。“这是书法家难能可贵的基质。她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表现出的对传统的执着学习和志在创新的书学追求、淡泊宁静的治学态度,对时下书界追求‘速成’、‘创意’的现代书法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张业法说。

    欲正其笔 先正其心

    1988年自青岛师范学校毕业后,张颖在工作中继续进修学习,先后就读于青岛教育学院音乐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攻读山东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从青岛市市北区少年宫的专职书法教师到青岛市群众艺术馆书法干部,张颖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以“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为宗旨,拓荒奋进,在青少年书法教学岗位上耕耘二十四载,先后培养学生六千余人次,大都在全国、省、市各类书法比赛中摘金夺银,其教学成果多次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山东博物馆进行专栏介绍展示,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青少年书法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文字是中国文明、中国精神的承载,中国书法寄托着中国文化的希望,难以想象,一个忽视自己文字的民族、一个忽视艺术传统的青少年群体能承载担起建设强大祖国、弘扬中华文明的重任!”张颖表示,“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从娃娃抓起”,加强书法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张颖教授书法并不仅仅传授书法技巧,而且通过言传身教将德育融入其中,追求“德艺双馨”的目标。

    “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张颖将书法艺术教学与培养学员成功的人格紧密结合起来。她利用汉代张芝临池学书、唐太宗夜半秉烛学习《兰亭序》、智永习书 “退笔成冢”、怀素“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共挥洒”等历史书法大家刻苦自励、勤奋好学的历史故事激励学生,通过艰苦的书法技艺训练磨炼学员意志。“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青少年书法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抽象、枯燥的基本功练习让很多学生‘知难而退’,通过榜样激励、艺术熏陶、目标引领等方法,可以激发他们的写字热情。”张颖说。

    “传统的描红,仿影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学生还未完全掌握执笔、用笔的方法时,运用此法往往使学生过早地陷入死框框,描头去尾,胡乱涂抹。教师无法看出学生书写笔划的来龙去脉,学生也好像有一个无形的拐杖,丢下它将无从下笔。”在教学过程中,张颖坚持以“字”带“笔”的程序和模式。在教学生如何执笔、用笔的同时,让他们直接在纸上书写笔划。“如写‘点’,可采取形象法教学。教师提问‘点’像什么?学生们便会踊跃发言,有的说像月牙,有的说像橘瓣等,教师在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之后,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完成‘点’的起笔、运笔及收笔的写法,这样做,开始有的学生可能做不好,在完成两堂课的教学后,便能较好地完成了。”

    “在学习了‘点、横、撇、竖’笔划之后,可组合成‘十、下、上、土、丘、王、主’等字进行练习。”张颖认为,在学习简单的笔划之后,要尽早地进入写字阶段。“因为笔划始终是服务于写字的,把笔划置入‘字’的总体来加以把握,会使笔划写得更为生动。哪怕字写得不好,但是运用此方法能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笔划学习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字技巧以后,为使他们能够迅速地掌握章法布局,推动笔划的细致化,使间架结构进一步完整,张颖会适当地出一些成语、诗词、名句、短文等让学生书写。“有些是字帖中没有的字,这可以启发学生把字帖中有的偏旁或部首加以拼凑,组合所需要的字。”如若偏旁与部首都没有,张颖则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一遍一遍地书写,直至写出满意的字。

    为使学生更全面地感受艺术的熏陶,张颖经常剪辑一些书法名家的小故事以及古代书法家用笔的方法,以配乐诗朗诵的效果,让学生把书法与音乐融汇贯通;并用幻灯图片把历代书法名碑名帖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老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意识。“书法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是相通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广博的修养对书法写作的提高会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张颖说。

    教学相长 艺无止境

    张颖认为,要练好书法,必须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仅要多学习临摹古代名家名帖,还要定期参加比赛、展览等交流多动,一方面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博采众长提高自己。24年来,她每年都会利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与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合作,带领学生举办书法作品义捐、义卖活动,并多次带领学生赴日、韩、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青少年书法交流。通过书法引导学生们放眼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生积淀力量。“如果将来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或者在书法方面更有造诣,应该有更远大的见识,光练字不行,世界那么大,很多方面都要走出去看。”张颖说。

    近日,张颖师生书法作品展在青岛市美术馆举行,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贺中祥在看过学生的书作后,大加赞赏。“总体上看,孩子们的作品基本功很扎实,尤其是中楷、小楷作品比较突出。学生大都能结合自己的个性及书写的特点写出不同的风格或面貌,视野开阔,有些学生的作品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传统基本功的学习和对古代大家经典之作的临摹与练习。”

    “随着教学程序的进一步深入,由于青少年个性心理差异以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也逐步拉开了层次。这也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实施教学。”张颖首先对多种字帖进行把握,全面了解各种字帖的特点及重点、难点,而后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选用不同字帖,对他们采取分别教学,加快每个学生书写的进度。教学相长。张颖个人书艺也日臻成熟,二十余次在国家文化部和全国及省市书协举办的书法专业比赛中入展并获奖。

    日本、韩国在中小学中普及书法学习,日本更是将中小学书法课纳入法律规定。每次出国交流回来,张颖都有一种紧迫感。“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当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得心应手地书写自己的民族文字,或者写得极其难看,那也是一种文化缺失,会被人认为没有文化底蕴与文化表现力。”

    “书法艺术是一种含蓄的艺术,需要作者将人生感悟提炼、抽象后,通过线条的变化和章法的节奏来体现,技巧必须和文化修养、感悟能力相结合,才能创造内涵丰富的书法作品。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品味各时代的作品,与作者‘对话’,达到共鸣。”张颖最后提醒学生家长,练习书法不能过分重视考级,要摒弃只重视成绩忽视修养的观念,要回归艺术本身,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虚空淡泊,排除杂念,专心一致,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把书法学习作为提高孩子综合素质、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