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王松松 通讯员 彭 岩
11月4日上午,山东省汶上县杨店镇滨湖社区十字路口,电线杆上乳白色的小喇叭里传来清晰悦耳的广播声。
“现在俺村里人都知道这喇叭有个时髦的称呼——可寻址音柱,俺村安了41个呢,整个社区里都能听到。”王村村支书王振伟兴奋地说。
“节目可多了,有新闻、戏曲、相声,俺老伴爱听戏,年轻人爱听致富信息。”走进社区居民王振军家,门旁墙上挂着的精致小音箱,正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乡村之声》节目。71岁的王振军对“小音箱”格外爱惜,还专门为它搭了一层防雨布,“不用撂下手里的活计,照样能听戏。”
这得益于全国“广播惠农”工程在山东汶上的试点工作。2012年,以国家对农广播频率《中国乡村之声》开播为契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汶上县展开“广播惠农”合作,推进县、乡、村三级可管可控的农村广播网络体系建设。汶上县农村广播网络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为主,插播体现地方特色的自办节目,传达党的惠农政策的同时,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公共文化匮乏的现状。
“听广播不花钱,没有广告,说的都是农民自己的事,生动、管用,掰着棒子能听,洗衣做饭能听,真正有效地实现了广播入户、政策入户、文化入户。” 王振伟告诉记者,如今,收听广播已成为汶上一景,“不少村民每天要听4个小时以上。”
作为全国首个“广播惠农工程建设示范县”,汶上县把“广播惠农”工程作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汶上已完成14处乡镇分中心播控平台和493个行政村广播室建设改造,安装可寻址音柱4155个、太阳能低音柱500个,为农户免费安装小音箱6万个。”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周立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汶上县基本实现了农村广播“村村通”。
今年8月,郭楼镇郝营村成立了乡村之声听友会,召集人孙传印告诉记者,会员都是村里的热心人,听到感兴趣的种植养殖方面的致富信息时,就从《中国乡村之声》网站下载,整理后张贴到“惠农信息宣传栏”上,帮助村民参考学习。“每天都能听到天下大事、学习致富技能、了解娱乐信息,小广播成了村民的信息港、欢乐园。”
“村里的大喇叭每天分四个时段定时播放,而农户家里的小喇叭则由农户自主控制,随开随听,这样既能满足户外收听需求,又可避免扰民。” 王振伟介绍,不仅如此,小喇叭还不断延伸,走上了田间地头。
在汶上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崔秀勇兴奋地说:“现在我们的示范园可以没有阳光、没有雨水,但不能没有小广播。棚里棚外一共38个小喇叭,农民边干活边听戏,还能学知识。”
10月28日,全国“广播惠农”工程现场会在汶上县召开。“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农村不应该是被遗忘的角落。”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认为,“广播惠农”工程为农民筑起了一个农村文化的主阵地,让文化惠民之花开遍乡村。
目前,“广播惠农”工程在山东省内的推进已经在酝酿中。据介绍,山东各地将结合自身条件,将“广播惠农”工程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山东省内逐步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