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文
在冲击第十六届群星奖的过程中,鲁中南平派鼓吹乐《赶上会》以其娴熟的演奏技巧、鲜明的地域特色、鲜活的表演形式、富有画面感的音乐表现力赢得了专家评委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并最终夺得群星奖。《赶山会》中,平派鼓吹乐的艺术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生动地展示了邹鲁地区人们在阳春三月去峄山赶山会、野外踏青这一传统民俗,表达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幸福美满新生活的向往,富有感染力。
平派鼓吹乐是在传统唢呐演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主要流传于邹城、滕州一带,演奏风格及曲目较为独特。它以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吹奏出来的曲子平和轻柔、婉转细腻,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之美称。表演中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萧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卡腔”)等特殊技巧,因平中见奇、稳中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而深受人们喜爱。
“卡腔”是平派鼓吹乐中的常见技巧,所使用的乐器在当地被称为“口弥子”。演奏者用嗓子吟唱曲调,用气息带动“口弥子”发出声响,模仿的形象非常逼真,在模仿人声的时候,听众甚至能够直接听出演奏者所模仿的语言。有些演奏者在模仿时,可以不用“口弥子”,直接用唢呐,效果生动、鲜活。
在一片寂静中,笙和嗡(一种地方乐器,铜制,只有一个音)轻柔地响起,营造了清晨中安静、平和的氛围,这时两声清脆的鸡鸣声刺破了清晨的宁静。紧跟着,主唢呐响起一个热情的吆喝:“哎,赶会去吧……”周围人同声呼应:“赶会去喽……”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阳春三月、晨曦初升的清晨,大家争先恐后,收拾东西,带好装备,呼朋唤友,携老扶幼,热热闹闹地走上登山踏青之路。路上,看见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景象,走过风景如画的田野,“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谚语涌上心头,大家情绪高昂,谈笑风生,一路欢声笑语。《赶山会》一开始,“卡腔”技艺得到巧妙的应用,鸡鸣声、吆喝声惟妙惟肖。
婉转细腻是铜杆唢呐表演不同于传统唢呐的突出特点。铜杆唢呐是平派鼓吹乐的主要乐器,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有穿透力。它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6厘米左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表演中婉转细腻、如倾如述。
“长音”是平派鼓吹乐中受到普遍欢迎的技巧性演奏,所用的技巧是“循环换气”,又称偷换气。演奏者用两腮挤气(所用气息为口腔中的余气,胸腹的气息不参与其中)震动哨片,同时用鼻子吸气,这样可以保持声音的不间断。一个长音从理论上可以不停止地吹奏,这种演奏技巧在演出时非常受欢迎。当“长音”出现时,代表着作品的高潮部分到了,此时往往会伴以“卡腔”“穗子”等表演,唢呐、锣鼓、笙齐鸣,乐曲气氛欢腾热烈。
登山途中是《赶山会》作品中最能营造气氛的部分。有运用“卡腔”对鸟兽、生活场景的逼真模仿,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唢呐和口哨交互吹奏,有令人大开眼界的一人口中4只唢呐齐奏,更有唢呐、锣鼓、笙、梆子相互配合的齐鸣,既有视觉的冲击,又有听觉的享受,富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情色彩。特别是长达45秒的“长音”表演,演奏者凭借手中的铜杆唢呐,用高超的演奏技艺,演绎了在登顶峄山途中,人们克服疲劳,努力坚持,一步一步迈向顶峰的精神状态,并引出最终的欢庆场面,达到节目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