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修兵
近日,由安徽省黄山市文化委员会、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漆彩飞扬──范福安徽州漆艺作品展”在烟台文化中心艺术馆展厅举办。很多烟台观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中国传统漆艺作品,并被其艺术魅力所折服。
范福安,1964年出生,安徽省黄山市人,1989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美术系,曾在安徽省外经贸委从事漆器、漆画等艺术创作,2005年成立个人漆艺工作室。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山市工艺美术大师。他的漆画作品《山居》获外经贸部书画大赛一等奖,大型漆画屏风作品《徽山尽染》获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金奖,漆瓶《春雪》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漆画《月映宏村》、《山里人家》被湖北美术馆收藏。
科班油画出身的范福安,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一头扎进了漆艺、漆画的世界。由于他是“外来者”,讲究传统手艺不外传的老艺人们最初都不愿意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他。“那时候我揣着红塔山,一家一家去问,每次都是从很小的问题问起。”他告诉记者,慢慢地,老艺人们开始接受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外来者”,也开始愿意回答他的问题了。
在学习传统漆艺、漆画技法的同时,范福安开始尝试着把学校里学到的油画、西方绘画技巧与传统的漆器、漆画创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漆画的出路在于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创新方法和表现其艺术内涵的深度上,要与观赏者的心灵沟通。”看过他的漆画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宛如工笔。特别是他的徽派建筑风格民居,临水照影、恬静安然。“我就是想把我记忆中的徽派民居表现出来,现在这种纯正的、有味道的徽派民居已经越来越少了。”他告诉记者。
在《美术观察》编辑祝帅博士看来,范福安的漆画作品既有长年累月在艰苦环境中亲自动手实干的技法传承谱系,又得益于现代美术学院教育理念对这门传统技艺的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的启迪。这使得他的作品以其无可替代的手工艺特色与纯粹接受学院教育的新一代画家的作品拉开距离,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思想、意境和格调,以及现代艺术所特有的形式感与构成意识,与单一接受师徒传承的普通民间工匠拉开了距离。
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一幅美丽漆画背后,是极为繁琐耗时的工艺——以麻布蒙在木板上,刷上大漆,放入专门的阴房干透,再刷,如此反复四五次,“画板”才算做好;然后再洒上漆粉,粘上蛋壳、螺钿等,再上漆,打磨,推光……几十道工序下来,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耗时数月才能最终完成。
“现在一斤大漆就要七八百元,单单做好一块画板,就需要五斤左右的大漆,很多年轻人无力承担,导致学习漆艺、漆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范福安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工艺的繁复,另一方面是漆艺辛苦却不挣钱,很多年轻人接触之后就选择改行。“虽然我做了几十年了,但每年夏天还是会过敏。”他指着手臂上的大片红疹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传承漆艺、漆画这门传统技艺,范福安开始尝试回归校园,但现实还是让他颇为无奈。“一个班四十几人,最后能有一个从事漆艺的就很不错了。”买房、结婚、生子,这些现实压力让很多他眼中的“可造之材”纷纷退却。“虽然现在有不少学生跟着我,但是将来有多少人能从事这一行,现在也说不好。”说起此次在烟台举办画展的目的时,范福安坦言:“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漆艺、漆画,了解这一濒临消失的艺术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