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梁 娜
“走,看惠民音乐会去!”每到周五晚饭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群众都会相约从四面八方来到凉山州西昌市火把广场或者金鹰大剧院观看惠民音乐会,不少游客也慕名前往。
11月8日晚,随着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奏响,凉山歌舞团第100场惠民音乐会如期上演。从2011年10月28日举办第一场惠民音乐会,每周一场,到现在的第100场,历时两年零10天,观众达16万人次,参演人员达1.1万人次,演出曲目1360首,演出作品231部。
“闲置”乐团忙起来
2011年10月28日晚8时,凉山歌舞团首场“月城之春”广场惠民音乐会在火把广场闪亮登场,一支支乐曲、一首首颂歌响彻夜空,吸引了3000余名市民。然而,在此之前,凉山群众很少有机会免费观赏高水平的音乐会。
那德勇是凉山歌舞团乐队队长,早年,他经常带领乐队跟随歌舞团进行大规模的现场伴奏,这让他颇有成就感。但是,便携的高音质伴奏带、高效的MIDI技术陆续出现,乐队一度受到冷落。面对新科技的冲击,凉山歌舞团乐队也渐渐淡出舞台,转为幕后“录音师”。一时间,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乐队被“闲置”起来,另一方面市民却享受不到应有的文化生活权益。
从2010年彝风森林音乐会初试牛刀,以及后来新年音乐会的启示,凉山有了新的思考:“为何不将闲置的乐队利用起来,为群众开办一场免费的音乐会?”于是,由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作为演出场地保障和技术支持,凉山歌舞团管弦乐队作为演出班底,整合社会演唱队伍,一个精心组织的惠民音乐会演艺团队组建而成。自2011年首演开始,凉山歌舞团每周末以80人至100人的阵容,定期按时在西昌市火把广场举行惠民音乐会,每场演出时长60分钟至90分钟。
音乐鉴赏提升艺术品位
经过两年的打造,如今,惠民音乐会已成为凉山的“一张有品质的城市文化名片”。“在现场欣赏音乐会,感觉是一种享受。我从第一场听到现在,几乎场场不落。”彝族姑娘阿依莫兴奋地说。两年来,惠民音乐会开展得如火如荼,西昌市民鉴赏音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为了每周这短短的90分钟,乐队成员要花上数十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排练。2013年初,国家一级指挥唐青石加入乐队。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整个乐队的演奏水平上了一个台阶,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每场音乐会开始前,唐青石都会为观众讲一些音乐会的礼仪。在曲目的间隙,他还会为听众讲解一些相关知识,比如,什么时候是过渡,什么时候该鼓掌等。对于个别观众的不文明行为,唐青石会说:“慢慢来,这儿的人以前可能接触音乐会比较少,只要有热情就是好的,我们乐团和观众都需要一起进步。”
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惠民音乐会在节目的编排和形式上做到“四个结合”,即:曲目以中外经典和本土原创民族特色相结合,形式以音乐欣赏兼顾音乐知识普及相结合,演奏以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相结合,演唱以民族、通俗、美声唱法相结合。同时,音乐会还注重观众的互动,每场都印发精美的节目单,发放观众调查表,以便音乐会改进和调整。
文化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惠民音乐会不做样子、不摆架子、不收门票,是真正的文化惠民。”有观众称赞道。如今,惠民音乐会已成为不少凉山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走棋一步对,做活全盘棋。”说起惠民音乐会,凉山歌舞团党总支书记刘康颇有感慨,“惠民音乐会如一泓清泉活了一湖水,不仅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惠民的实惠,而且还给凉山打造了新的文化旅游名片,也促进了凉山歌舞团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演唱队伍的活跃,催生了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凉山人看来,惠民音乐会的功效和影响远不止这些,它对社会文化的调节整合作用,对文化艺术的引领作用,对和谐社会的细胞培育作用,在广大群众中像酵母一样慢慢地发酵。相对于凉山文化相对滞后的实际,无论脱贫或富裕都需要文化食粮的给养。在优秀文化的淬火冶炼中,大凉山不断提升和铸就自己优秀的文化品质,追求着前进的力量。
今年1月18日,凉山州召开政府常务会就惠民音乐会进行专题研究,会议决定,对每场音乐会从州市两级财政各拿出2万元予以补贴,以前演出的都追溯补贴。“政府补贴,文企支持,群众受惠”,音乐之花在大凉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