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山东第四批共60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1977年至2006年,山东省先后3次公布了687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加上第四批,山东省级文保单位目前达到1293处。数据显示,近3年来,山东省重点文保单位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2012年,仅门票一项收入就突破20亿元。
在重点文保单位数量逐步增加的同时,经过5年努力,大运河山东段实现了初步再现传统运河工程的技术发明创造性和技术体系的典范性的目标,并于今年9月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莉玛·胡贾认为,大运河山东段保护管理工作十分到位,大运河活态遗产的保护、区域之间的紧密配合及市民共享的举措值得肯定。
据介绍,为确保大运河山东段通过申遗“大考”,山东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省长为组长、13个省直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大运河保护申遗领导小组,并与运河沿线各市政府签订了《大运河山东段保护和申遗工作政府责任书》。
今年6月,山东正式颁布实施《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这是目前大运河全线唯一一部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政府规章。此外,山东省还建立了完整的运河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电子计算机平台对各遗产点保护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报送,并启动了遗产本体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
据悉,山东已经着手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和后续重大保护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申遗不是最终目标,只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过程和手段。”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说,“‘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将在保护好、利用好运河沿线珍贵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以大运河为媒,形成纵贯鲁西南的历史文化景观带。”
“十二五”以来,山东根据全省区域文化分布特点,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提出了“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的战略规划,即曲阜、淄潍、泰山、黄河三角洲、半岛、沂蒙、鲁西片区和大运河、齐长城两条文化带,规划布局了一批重点项目。截至目前,这些项目获国家批复126个,争取支持经费比去年增长42%,增长幅度居全国首位。山东省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山东省共安排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项目353项,预算总额达到120亿元,目前已实际投入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