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文化“种子”撒满希望的田野
小学生“雷人”毕业留言令人深省
根已扎在村屯里
图片新闻
北京将建熊希龄陈列馆
话剧《正南正北一条街》12月上演
文化纪录片《大道鲁商》开播
河南公布首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
成都向市民开展文艺成就认证
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揭晓




 中国文化报 >  2013-11-2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种子”撒满希望的田野
——来自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的观察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实习生  雷  洁

    “不吃苦,好日子怎能过?不努力,光阴就错过,咱老百姓呀都懂这个理,为了梦想不息奋斗着……”日前,在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西安主会场展演的舞台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村民简管琦,面对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民演员及观众,唱响了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为了梦想不息奋斗着》。

    在当晚以“希望的田野”命名的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新设的农民舞台才艺展示专场演出的舞台上,众多与简管琦一样的绝对“草根”登上了明星、艺术家表演过的省城大舞台,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是人生的第一次。

    节日调动热情

    第一次参加农民文化节的牛彩虹是陕南宁强县人,绝活《变脸》让她一路过关斩将登上了西安主会场展演的大舞台。“我要把节目编排得更精彩,以后还要来参加,要给观众带去更多新奇的好表演。”

    来自陕北清涧县的72岁老人白明理参加过2010年的第二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他对记者说:“我们农村的文化活动越来越红火。现在农民生活有了保障,也有时间搞文艺了,个个精神饱满,爱唱爱跳,并且搞得很有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涧道情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正向徒弟们传授这一技艺,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道情”。

    “《秧歌操》是我们自编自排的节目,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在舞蹈《秧歌操》赢得满场掌声之后,《秧歌操》主演之一、来自宝鸡市岐山县的付福会向记者表示,这次农民文化节的好多节目不仅质量高,而且关注农村实际,如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作品不少。

    生活需要歌唱

    “山东的‘大衣哥’朱志文是养鸡养鸭,我是种花。”简管琦说,“农民过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除了写歌、唱歌外,简管琦还自学了打架子鼓、弹电子琴等,并且在周边村庄举办公益巡回演出。在为实现自己的音乐梦不断努力中,他也希望公益演出能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给广大农民带去欢乐。

    “举办农民文化节,是政府对农民艺术的重视,也为农民艺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第二次参加农民文化节的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的汪世发感到很荣幸,也对乡亲们近年来参与文化活动所起的变化颇有感触。“以前农民的生活状态很懒散,而现在大家的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汪世发说。

    表演完小戏《农家情》后,渭南市临渭区的倪新年对记者说,现在不管是唱戏,还是广场舞,乡亲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梦想更要支持

    “为了准备这次来省城的演出,岐山县文化站为我们排练专门安排了场地,还提供了服装、音响等。”对此,付福会很是感激。不过,对于今后的文化活动,她还有更多的要求:“我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虽说大家喜欢唱唱跳跳,也常凑在一起编排节目,但毕竟自编自排,不够专业。”付福会希望文化站或其他专业老师能够更多地指导她们,能够为她们编排一些大型的、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节目。

    “唢呐在陕北很受欢迎,年轻人都爱学。好多人不认识乐谱,死记硬背也争着学。”汪世发告诉记者,对于唢呐的传承,他非常有信心。绥德县文化馆每年都会组织唢呐培训班,一年能培训100多人。但他还是觉得培训的次数太少了,希望一年能举办六七次,让更多的爱好者有机会接受专业辅导。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站十分支持倪新年的戏曲自乐班,并为他们提供了场地、音响、灯光及少量的资金,对此,倪新年很知足。“毕竟文化站的资金也有限。”倪新年说,“我们是社会团体,由会员交点会费和文化站给的资金共同维持。希望政府能够对这样的社会团体给予经济和物资上的支持,让我们更好地坚持下去,更好地为繁荣农村文化做出贡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