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吉林记者 常雅维
“紧赶慢赶还是没抢上先,只好坐在后边的土堆子上”。11月12日一大早,吉林省公主岭市八屋镇五家子村的杨晓玲领着全家老少7口人赶到了村口,庄稼地旁新蹚出来的一片平地上,已经来了上千人。吉林省戏曲剧院民间艺术团送戏下乡的大篷车布置妥当,好戏马上就要开演。
“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个大门东,偏赶上老天爷刮起了西北风……”一曲《小妹妹送情郎》拉开了吉林省戏曲剧院民间艺术团送戏下乡的大幕。观演人群中有开着农用车来的,有开着轿车来的,老乡们站在土堆上、坐在大车上,好些人肩头上还扛着孩子。
刚从台上下来的老演员尹为民和孙晓丽向记者介绍,以前演出多是到乡镇,为了让最基层的百姓看戏方便,近几年的演出直接到村屯。
吉林省戏曲剧院的民间艺术团成立于1980年,作为省级艺术团体,成立之初他们就将服务对象定位在农村,确立了送戏下乡、为农民演出的宗旨。从最早的50多人增加到276人,该团演出足迹遍布吉林省9个市(州)县的各个村屯。
“30多年一共用了3台大篷车,最早的大篷车是手摇的,十几个人3个多小时才能搭起来,而现在的大篷车是全自动的,5分钟就搞定。”在剧团成立的第二年,从部队复员的徐子辉来团开大篷车。徐子辉戏说自己都是半个农民了,“为了赶场子,经常是早上3点多钟就出发,早先大篷车需要用柱子撑起来,刮风下雨经常把油毡布刮跑,大伙儿经常下到泥水里去捞,捞出来再绑上。”
老演员们谈起当年送戏下乡的经历深有感触。董玮回忆说:“10多年前,我们下乡演出就住在乡村的小学校里,8张桌子搭成一个床铺,住在吹气褥子上,下雨天赶上防雨不好的教室,一夜要换好几个地方,不注意小蛤蟆还会跳到被子上。下雨天观众打着伞披着塑料布看戏,演员就要顶着雨演出。不论怎样艰苦,只要掌声一响,演员就不想下台。”
吉林省戏曲剧院副院长丁洁告诉记者,正是艰苦铸造了辉煌。在吉林省70多个送戏下乡的艺术团体中,吉林省戏曲剧院是一面旗帜,这个集体为吉林省的文艺舞台赢得了众多的荣誉,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梁祝下山》、《离婚夫妻》、《猪八戒拱地》等,以及一大批深受百姓爱戴的艺术家。记者在公主岭市八屋镇五家子村七队演出现场采访时,一位叫李晓峰的小伙子居然一口气说出了吉林省戏曲剧院十几个演员的名字。他还拉着记者去问他的爷爷,老爷子70岁了,能叫出的演员更多。
围着乡村转,演给农民看,吉林省戏曲剧院受到了农村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林加占是一家媒体的副总编,同时兼任吉林省艺术剧院送戏下乡的副团长。他说,当年许多艺术院团处于低谷时,没钱拍戏,没戏可演,他们团在农村的演出就已经红红火火了。上世纪80年代,为了能订上一场演出,许多乡镇干部要跑到城里剧团来排队。丁洁说:“送戏下乡是在田间地头的演出,30年来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编排了不同的节目,内容上接地气,所以非常受百姓欢迎。”
近些年,吉林省把送戏下乡纳入政府文化惠民工程。政府买单让广大农民免费看戏,仅吉林省戏曲剧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就有400多场。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说:“作为一个省级艺术剧团,必须有着明确的定位,吉林省戏曲剧院正是定位准确,30多年来才一路高歌,闯出一条国有艺术院团长盛不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