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文化之魂“贯通”最美城市公共空间
3124p2
1PBT




 中国文化报 >  2013-11-2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之魂“贯通”最美城市公共空间
——解读西安大明宫遗址区文化发展路径

    大明宫遗址区成为西安最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游客在大明宫晁衡馆感受科技文化融合的无穷魅力

    青少年在考古探索中心进行考古文化体验

     “大华·1935”生动再现纺织女工纺纱情景

    

    无论是王维笔下的“九天阊阖开宫殿”,还是王涯感叹的“宫连太液见沧波”,抑或白居易的“太液芙蓉未央柳”,大明宫,玄武、丹凤门,太液池等1000多年来鲜活在历史的述说及文学典籍中,也世世代代活在人们的心中。如今,当“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又向世人敞开怀抱之时,对于许许多多祖居在遗址周边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因遗址而悄然改变:一个与大唐盛世贯通、与文物保护研究贯通、与当代科技创意贯通、与百姓现实生活贯通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传唱着文化惠民、诗意栖居的时代新歌。

    如今,居住在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附近的西安市民已习惯了在一个个清晨散步于太液池畔,习惯了在御道广场欣赏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习惯在恢宏的广场上或跳或唱,习惯了IMAX影院里口味纯正的咖啡或最新上映的国际大片……这样的时尚生活是几年前生活在棚户区的居民所不敢想象的。这种巨变,不仅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还体现了一种源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无限畅想。

    容纳历史厚重

    博物馆聚集让古文明广泛传播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当代的历史书,浓缩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今,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区内,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陶瓷艺术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和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7座博物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遗址区形成了集遗址、考古、文物、书法、陶瓷、石碑为一体的博物馆集群。

    作为遗址区扶持引进的一家民营博物馆, 2012年9月1日,李鸿诚、印建幸夫妇创办的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正式开馆。为了给花费毕生心血收藏的几百块珍贵石碑寻找一处安身之地,年逾花甲的李鸿诚、印建幸夫妇苦苦坚守和寻找了30年,终于在大明宫实现他们的“博物馆梦”。

    短短几年,大明宫遗址区通过博物馆建设,实现了拓展公共空间、弘扬历史传统、打造特色文化的良性循环,有力地提升了文化实力。根据西安市《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大明宫遗址区相继出台了鼓励、引导、扶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各类博物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入驻遗址区的民办博物馆,不仅无偿提供展馆,还免费提供展馆的安保和灯光等设施;在博物馆的前期建设中,土地按成本价划拨,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并对建设成本予以补贴;相关的规审、建审费用免除代收部分,税收5年内全额返还。

    近年来,在加快博物馆集群建设的同时,大明宫遗址区依托大明宫遗址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围绕遗址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典藏、人才技术、文化交流等工作,积极与全国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开合作,大胆尝试遗址公园博物馆际文物交流的新模式,通过文物换展,让大明宫的文物真正“走”出去,借此扩大大明宫遗址的文化影响力;同时,能让其他地区的珍贵文物“走”进来,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

    2012年7月,“百年遗珍圆明园出土文物展”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举行,这是圆明园出土文物首次在西安展出。17组20件圆明园珍贵文物一经亮相,立即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展出期间,先后有15万名市民和游客走进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参观,国内数十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物界的广泛关注。

    “此前,遗址公园之间主要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交流,本次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联手圆明园举办文物会展,使遗址公园联盟之间的交流从会议走向了展览,开创了遗址公园之间实物交流的先河。”大明宫遗址博物馆负责人称,活动开展期间,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的游客数量大幅增长,掀起了一股遗址旅游的热潮。

    文物交流换展活动,使一个博物馆延伸为多个博物馆,对于丰富遗址区博物馆展示内容,实现大明宫与国内业界文博资源共享,扩大大明宫遗址区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创造出“1+1>2”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圆明园文物在大明宫展出期间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以及由此给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带来的显著人气提升,让各遗址公园看到了文物换展活动所潜藏的巨大潜力,极大地促进了全国12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间的文化交流。今年底,来自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2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将首次亮相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当地市民和游客有望零距离领略古蜀文明的非凡魅力。

    在日益强调个性化、多元化选择的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公众社会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如何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值得博物馆界思考。在这方面,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间所形成的文物交流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文物互展既是对各自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也是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大遗址让古老文明广泛传播,让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市民及远来的游客也能更直观地品味其他地区文化遗产的魅力。

    激发群众热情

    遗址搭台使“文化基地”人气旺

    占地5200亩的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自3年前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西安当之无愧的城市中央公园,即使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规模也首屈一指。一座超大规模的遗址公园,如果仅仅就遗址说遗址,保护就失去了意义;如果缺少文化的支撑,公园也就失去了灵魂。这不仅与遗址保护利用的宗旨背离,也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这片皇家宫阙里,丹凤门、含元殿、大福殿等千年遗址肃穆巍峨,4万棵大树苍翠欲滴,210万平方米的草坪绿草如茵,近千亩环园水系碧波荡漾,小型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星罗棋布,800套健身设施和环绕公园的自行车系统让市民尽享健康新生活,御道广场上“群众大舞台”欢歌尽舞、文化活动方兴未艾……

    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整个项目建设的题中之义。国家遗址公园不仅保护了大明宫遗址,更为西安增添了一个兼具遗址保护、城市生态和公共文化平台等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曾经的西安北郊道北地区,被戏谑为西安的“文化沙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成,不仅成为这片区域老百姓的文化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带动这座城市实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气质的全面提升。

    依托遗址公园这个巨型文化载体,大明宫遗址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务实创新,让市民和游客尽享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带来的最新成果,也让普通百姓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让文化建设释放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为吸引和扶持更多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入,大明宫遗址区依托遗址公园这个文化大平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遗址公园通过举办“群众大舞台”“群众演艺大赛”“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补助优秀的演出团队和个人。此举有效解决了民间演出团队经费匮乏的困境,既调动了演员的创作热情,壮大了演出队伍,也丰富了公园的演出内容。在扶持政策的激励下,许多演出团队及时用奖金添置了演出器材和道具。仅2012年,大明宫遗址区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就达400多万元。

    5年前,戏迷赵礼辉和几个街坊邻居在小区组织起了一个秦腔自乐班,一开始很受街坊们欢迎。后来由于缺少经费,自乐班活动时断时续,时间不长便无疾而终。2012年,借助遗址公园“群众大舞台”这个平台,老赵重新披挂上阵,街坊们一鼓作气,在“群众戏曲大赛”的几轮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不仅拿到了大赛二等奖,还获得了2000元的奖金。有了这笔钱,自乐班的活动经费就有了着落。老赵立即“招兵买马”,沉寂了三四年的自乐班重新焕发出生机。老赵办自乐班的“兴衰史”,其实是遗址区群众文化异军突起、演出团队由小到大、演员从业余到专业转变的一个缩影。今天,大明宫遗址公园群众演出团队已由最初的寥寥几个发展到现在的涵盖戏曲、合唱、杂技、武术、舞蹈、绝活等10多个门类的170多家;演员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上万人;仅公园御道广场上的观众每天就有两三万人。

    为了培育扶持新生的群众文化力量,遗址公园还专门聘请了音乐、舞蹈、曲艺等专业老师,提供专门训练场所,为长期在园区活动的群众文化团体和群众演员进行培训指导。退休教师李玉红住在遗址公园的附近,酷爱舞蹈艺术的她,一直是遗址公园广场舞的忠实参与者。两年来,在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李玉红现在不仅成为广场舞的特聘教练,还组建了自己的舞蹈队,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一批人。

    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成为群众文化的大集市。遗址公园“群众大舞台”已成为西安市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今年2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全省首个“群众文化示范基地”,成为西安最具人气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3年来,随着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和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遗址区最初的文化受众正逐渐转变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为了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百姓,大明宫遗址区依托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带动全面文化建设从遗址公园这个“点”,向遗址区整个“面”延伸。9月7日一大早,在大明宫遗址区最大的安置小区——泰和居小区广场,由大明宫保护办组织的大明宫遗址区“送文化进社区”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舞台上,演员精彩的演出深深地吸引了台下的近千名观众。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全部是遗址公园的群众演员。这些被社区群众视为“专业范儿”的演员,昨天还是吹拉弹唱的门外汉,今天,他们已经自信地走上舞台,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角儿”。演出现场一阵接着一阵的掌声,既是观众对他们演出的褒奖,也是社区群众对遗址区文化惠民工程的感谢。

    仅仅3年多时间,随着一场场送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大批通过“群众大舞台”锻炼成长起来的群众演员,成为遗址区文化建设的主角,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遗址区的群众文化正蓬勃开展。

    群众文化只是大明宫遗址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为了推进遗址区文化的全面建设,实现文化建设上的雅俗共赏,遗址区还相继引进和举办了“草莓音乐节”“快乐男声”“恒大音乐节”“露天交响音乐会”等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活动,让遗址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文化节目。

    推动文化开掘

    与时俱进搭建文化交流大平台

    遗址区就要连同它的文物遗存一并保持“古董”模样吗?西安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西北首家IMAX影院、西部首家球幕影院、国内首部IMAX3D电影,以及集实物展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动态捕捉技术和各类DIY考古体验互动游戏为一体的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中央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大明宫微缩景观,游客服务中心智慧系统……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随处可见的多媒体展示技术、投射光影动画技术、实景微缩技术,以及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打造的独具特色的影视、演出、动漫游戏等,赋予了大明宫遗址新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让游客能够直观真切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科技创新已成为大明宫遗址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通过科技与文化融合,用科技诠释文化,使文化既容易为群众所接受,也有利于传播,使传统文化散发出强劲的现代活力。用科技挖掘展示历史文化的做法,既创新了文化传播形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的表现力和影响力,为遗址区城市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除注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挖掘文化的传播力外,在文化开掘方面,大明宫更是将有形遗址与无形的文化传承相整合,不断彰显千年历史风韵。

    2013年5月,《唐代政治文明》一书出版发行。这部由西安大明宫研究院编辑出版的系列丛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唐代的政体与吏治、法制与道德、制度与礼仪,在唐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共鸣。作为遗址区专门设立的集“教科文、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专门机构,大明宫研究院主要负责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唐文化研究推广和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6年来,大明宫研究院始终在由石兴邦、刘庆柱、安家瑶、张岂之、何炼成、余秋雨、张锦秋等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大明宫遗址保护、遗址公园建设和遗址区周边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展开深入研究,先后完成的专项课题达45项,为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中遇到的难题找到了突破口。

    2008年10月成立的大明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是大明宫遗址区在传承历史文化推广传播文保理念上的另一只智慧之手。今年8月16日,由大明宫文保基金会发起的“小小考古家”赴台交流活动圆满结束,这一活动不仅在西安市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考古热潮,同时促进了海峡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成为大明宫基金会一项重要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作为陕西省第一家以文物保护为宗旨的公募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大明宫基金会先后与美、英、法等多个国家的文保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成了与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相继举办赴美修复昭陵二骏、《大明宫传奇》联合国首映等活动,成功搭建起社会与政府之间的文化桥梁,构建起文化发展传承大平台,有效推动了中国大遗址保护事业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拓展创意空间

    尊重“旧迹”谱写“新篇”

    今天,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仅一路之隔的原大华纱厂旧厂区,一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再过几个月,以“大华·1935”命名的大型现代文化商业中心将在这里应运而生。作为遗址区现代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一个重点项目,“大华·1935”将在保留大华纱厂原有建筑风貌、承袭大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改造,建成一个集合现代社会城市综合功能,涵盖文化艺术中心、工业遗产博物馆、小剧场集群、购物街区等城市生活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相融合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

    “大华·1935”最令青年人期待的,将是其独特的文化创意街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有着70年历史的生产车间观赏一个时下流行的文化创意展,捧一本书喝咖啡;穿行于4个不同的小剧场,端着茶碗听相声、全身放松看话剧;徜徉在民国时期琳琅满目的画廊里,细细品味大师的作品;还可以走进工业化和后现代主义完美碰撞的艺术中心制作陶艺;在工业遗产博物馆里“阅览”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史……

    在大明宫遗址区,这样的创意文化实例还有很多。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之初,建设方有意保留了遗址区原有的部分大树、建筑和民居。其所以专门保留下这些古旧的建筑和民房,不是单纯为了保留而保留,而是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同时,通过一定形式的创意改造,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学术报告厅就是利用遗留下来的企业仓库和厂房改造而来的创意场馆。

    不管是利用旧纱厂改造而来的“大华·1935”,还是由药厂仓库衍变而来的考古探索中心,抑或是炕底寨村改造有意保留下来几十间旧民居,昭示的其实是一种理念,那就是,城市改造不应是一味地推陈出新,或者是简单粗暴地将一切推倒重来。千年遗址是历史,诞生于近现代的老厂房、旧民居同样是历史,同样值得尊重。正是一个个富有文化的创意改造和抢救加固,让道北曾经的历史鲜活起来。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看到的炕底寨村保留下来的那几十间民房,被改造成“西安近代民居的博物馆”,或是“西安民俗文化的创意街”,不管改造成什么,那些刻录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城中村人生存记忆的民居原貌一定会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供人们去思索、去体味,让老西安的历史文化永远地传承下去。

    今天,文化创意已成为大明宫遗址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再造与延伸的方向。未来几年,大明宫遗址区还将以太华路和玄武路为中心,进一步加大文化项目的引进和文化创意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文化创意街区、文化创意广场等创意空间,让遗址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容更加丰富。

    本版撰文:秦毅、孟子发、葛超、王文静、刘小石、王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