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新闻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亚洲艺术节:亚洲人民共同的节日




 中国文化报 >  2013-11-28
放大 缩小 默认
亚洲艺术节:亚洲人民共同的节日

    开幕演出“亚洲和风”

    “朝鲜艺术家美术精品展”现场

    一起来跳“广场舞”

    “四海一家——驻华使馆馆藏精品展”吸引众多昆明市民

    中外艺术家亲切交流

    莫 言

    11月18日至22日,由文化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

    5天时间内,多项文化艺术活动接连举办,好戏连台。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艺术团体、千余名艺术家不仅与中国艺术家切磋技艺、同台演出,而且与当地群众互动,使人民大众切身感受到亚洲艺术的多姿多彩。亚洲艺术节已成为展示亚洲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亚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品牌性平台。

    昆明人的幸福亚艺节

    本报记者 宋佳烜

    11月20日,年过八旬的余大爷起了个大早。这位家住云南昆明市市郊的老人要乘早班公交车赶往位于昆明市中心的西寺塔广场。当天,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走进人民”巡演活动在这里举行。

    午饭后,老人又乘公交车赶到离家数公里远的桃源广场,观看另一场演出。“现在的昆明,在老百姓唱歌、跳舞的广场,也可以看到外国艺术家的演出。”余大爷对记者说。说起演出节目,他如数家珍:“新加坡的节目有西洋色彩,马来西亚的舞蹈跟我们的舞蹈风格比较接近,我比较喜欢……”

    11月20日至22日的3天时间里,亚洲艺术节“走进人民”巡演活动在昆明多个区域举办,来自朝鲜、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新加坡、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11个国家的艺术团分别在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等地的社区广场、学校、公园进行了7场演出。

    演出现场热闹非凡。周边商铺的女工将工作室搬到了演出场地旁,边刺绣边看演出;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早早赶到演出现场,挑好了适宜观看演出的位置,耐心等待;广场上提前准备的小板凳不够用,很多市民站着看完了演出;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们,台前幕后地跑来跑去,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

    跟余大爷一样,很多观众是特意赶来观看演出的。家住翠湖附近的张阿姨和老伴偶然看到亚洲艺术节的宣传海报,便步行来到西寺塔广场,没想到广场上早已挤满观众,她和老伴不得不站在广场外围观看。一直举着手机拍摄演出的李女士则笑着说:“腿都站麻了,还是不想走。想把演出拍下来,晚上给孩子们看。”

    巡演活动不仅丰富了昆明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令外国艺术家收获了独特的艺术体验。在没有专业灯光和音响的街头,艺术家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很多国家的舞蹈演员要光脚跳舞,演出服非常单薄,但是只要在后台,他们就一定会一丝不苟地排练舞步。

    孟加拉国Nrityanchal音乐舞蹈团团长Shibli Mohammad说:“在孟加拉国,很少有机会在露天广场中为民众演出,感觉很新鲜。”来自新加坡的一位印度裔舞蹈家带领自己的团队参加巡演活动,她说,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国民众,看到他们对表演做出热烈回应,让她感到很幸福。

    “走进人民”巡演活动是亚洲艺术节“全民共享”办节原则的一个写照,真正让民众感受到艺术之美的节庆能细水长流。正如一位当地高校教师对记者所说:“亚洲艺术节为昆明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或许一时半会无法说清,但相信数年后,昆明人在忆起艳阳天里的广场上那来自异国的舞姿和旋律时,嘴角会浮现一丝笑容——这就是艺术节为市民和城市带来的幸福感。”

    亚艺节嘉宾看“亚洲价值”

    本报记者  宋佳烜  陈  璐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关键词:多样性

    亚洲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多样性,亚洲无论从地形地貌、民族构成,还是从文化结构、艺术形式来看,在各大洲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丰富。

    亚洲文化的共同性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性。以文学为例,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外国的作品经过翻译,能够打动外国人或我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中包含了共同的人类价值。我们观看了(亚洲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没有语言,基本上是舞蹈或歌曲,但接受起来完全没有障碍。为什么会没有障碍?那是因为这些舞蹈都是表现了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内容,都是从各民族的生活中,用艺术提炼出来,再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表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乐观、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爱情,我认为这些都是亚洲文化和艺术最重要的价值。

    中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

    关键词:躬身友好

    整个亚洲文明有很多共同性,包括民为本、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执其中、顺其势、固其本、通其变之类的主张。文化的对话与文化交流不是消除特性和差异,而是消除偏见和隔阂,不是惟我独尊、妄自尊大,而是潜心向善、躬身友好。

    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院长朴光武: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经强调过“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几个字是“亚洲价值”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亚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起源,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很多暴乱和战争,相信亚洲文化的这些价值将为全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菲律宾舞蹈团艺术指导Herbert Alvarez:

    关键词:互助

    菲律宾近期遭受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期间得到了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帮助,这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感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亚洲价值”在我看来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能够在一起。

    泰国文化部文化促进司文化官员凯蒂波恩·柴布尔:

    关键词:多元 安宁

    在我看来,亚洲价值在于多元而和谐。亚洲拥有数百个部族,但我们却可以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安宁是我想提及的另一个关键词。如果我们能够继续发扬这种以多元而和谐为基调的对文化的尊重,我们将能够为保护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新加坡Bharathaa艺术团艺术指导Jeyanthi Balasubramaniam:

    关键词:传承

    亚洲各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在新加坡,人们正在遗忘这些传统的东西。现在,政府鼓励年轻人去延续属于自己族裔的传统,举办各式各样的艺术、文化节庆,也邀请其他族裔的民众参加,去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传承能让人们获得身份认同。

    孟加拉国知名戏剧导演阿塔尔·拉赫曼:

    关键词:创造力

    亚洲是一个繁荣、和谐、有创造力的大陆,各国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和哲学,但都是不朽的。文化艺术能拯救因贪婪而造成的破坏,文化交流能增进彼此的理解。文化是把我们凝结在一起的强大力量,所有亚洲国家在文化的和谐中和平共存是发展趋势。

    亚洲文化论坛:民众是非遗保护的主力

    本报记者  陈  璐

    11月18日至22日,作为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届亚洲文化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亚洲地区11个国家的60多位专家围绕“亚洲文化艺术:多样性背景下的和谐发展”的主题,深入探讨了亚洲的非遗保护。

    从高密非遗说起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发言成为与会专家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非遗保护,莫言选择从家乡山东高密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谈起,在保护、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任何一个特定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生活环境。例如剪纸,我想它最早产生在老百姓的窗户上,可现在到农村去,这种木格子的窗户都已找不到了。”莫言说,“因此,我们培养一些年轻人向老人学习这种艺术,同时吸收其他品种的艺术,使剪纸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适应当下的生活。我看到,现在高密很多剪纸,题材已经是多样化,而且不再局限于小小的窗户,还可以做成非常精美的画册,或者印在书籍上。”

    他说,继承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和继承不是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创新。“比如说戏剧行当的人学习我们过去祖先所创造的流派,把它演绎、学习、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如果仅仅唱得跟梅兰芳一样好,难道就达到目的了吗?我想还没有达到目的。我们现在说京剧之所以伟大,就是有梅兰芳这样伟大的人创造了流派。”

    亚洲非遗的机遇与挑战

    历史、文化方面的相近、相连使得亚洲各国在非遗保护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分享各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论坛为各国非遗专家提供了许多新思路。

    泰国通过不同机构间通力合作、对创造和传播文化遗产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给予认定等方式,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斯里兰卡少数族裔对非遗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少数民族族群的仪式文化中都有舞蹈表演,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为现代表演艺术增色添彩的尝试有助于斯里兰卡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发展;越南通过立法建设、机构合作、教育培训等手段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保护知识和意识不够、人力资源匮乏、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等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遗保护专家田青指出:“我们在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为文化的发展预留空间,要着重研究如何使新的城镇居民不在城镇化过程中同自己的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只要大家都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根脉,未来的前途是好的。”

    民众是非遗保护的主力

    社区群体及个人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军,这一观点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可。

    新加坡米卢工作室国际发展与遗产项目总监苏珊娜·奥格-米卢说,非遗其实应该由当地社区居民定义,因为这些遗产属于他们,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不是政府、人类学家或研究者决定的,而要和当地社区进行合作认定。“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引导和培养,非遗保护应该按当地居民的方式来进行,并让老一辈和新一辈的居民都参与进来。”

    尼泊尔著名文化活动家阿比·纳拉扬·苏布迪说,一些非遗应送进博物馆还是在社会中“活”下去,对整个亚洲来说都是难题。“我们不能强硬地来做这件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自觉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陈曦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