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木
编者按:2007年,“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海,移驻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封存6年后,近日,国家文物局决定启动“南海一号”的全面整理,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6万至8万件文物。那么南海一号到底是一艘什么样的船?为何会被如此关注?
“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商船。船体长24.58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该船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沉没于阳江海域水下20米深处,被两米厚的淤泥所覆盖,在海底沉睡了700多年,但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
“南海一号”沉浮之间已近千年,有关它的每个猜想都赋予它绚丽的光环。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对祖辈盛世的迷恋与崇拜,对藏宝本能的探窥心理都让人们寄希望于在“南海一号”中寻找答案,“南海一号”的身世、沉船原因、千年不腐等谜题将随沉船的全面发掘而一一揭晓。可以预见,当“南海一号”最终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无论是否符合专家的预期,任何一条有关它的信息都将是引人注目的新闻。
当年的意外发现
阳江海域的老渔民祖祖辈辈都有条恪守成规的经验,那就是出海捕鱼时有一块水域绝不能靠近,因为只要在那里撒网,渔网就会被划破,至于划破渔网的东西是什么一直没人去追寻,但就是这个疏忽让一个秘密藏匿了700多年。秘密被发现纯属意外,而意外的开局也预示着沉船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原来这块水面下23米处躺着一艘南宋木质古船。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可以在广州救捞局的打捞记录中了解古船被唤醒的传奇: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和航海图书馆中查到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古沉船,意欲打捞出海。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具体承接了这一业务。虽然沉船地点已经记载得非常细致,但打捞结果显示并没有这艘东印度公司沉船,而是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伴随出水了一大批珍贵文物,此沉船便是后来令世人瞩目的“南海一号”。
试捞20年
自从“南海一号”被发现后,不少国际性商业打捞机构都对此感兴趣,多次寻求与我国文物部门合作,但一直没有进展。
直到200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12人对“南海一号”进行了首次打捞。之后的3年时间,水下考古队继续数据采集,一方面进一步熟悉了沉船环境,另一方面还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如鎏金腰带、镶了宝石的金戒指、仿银器的瓷碗、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等。从这些器物,尤其是眼镜蛇遗骨等的发现,专家推测,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继而有“南海一号”当年应开往印度等西亚国家的推测。
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通过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2007年3月,“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海,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它的主人是谁
从“南海一号”被发现到打捞出海,对它的猜想就一直层出不穷。这艘近千年前的大型越洋商船的主人是谁?驾驶它的船员在漫长的海上旅行中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
清理打捞出来的瓷器时人们发现,不少瓷器的底部都出现了人名样的文字——“李长保”“李大用”“六哥”“林花”,这几个文字应该是人名,但是不是指同一人,如果不是一个人,是否与船主有关?或是瓷器订户还是其他,目前仍是个谜。
不仅船主是谁还未揭晓,船员的生活状况也无从知晓,仅有的线索是考古工作者打捞出来的一些当时船上人的生活用品中,包括一只因生锈而膨胀了的铁锅,以及锅中存留的一块猪骨头。
封存6年后的全面发掘
诸多谜团集于“南海一号”,太多的期盼等待对它的全面发掘。时隔6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启动发掘。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前,有关考古专家已经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据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介绍,全面发掘前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首先建设考古发掘、测绘和文物搬运等设施。其次,施工人员要拆掉屋顶天窗,建设一条通道,供发掘机械进场以及把3000吨泥沙运走。为此,考古队员已经把沉箱里的海水放掉,等设施建好后,再把海水重新补入。
准备工作一切妥当之后,全面发掘工作开始启动。预计第一年,要把沉船的表面淤泥清完,使沉船上甲板面全露出来。第二年台风季来临前,考古队员将集中发掘和提取货舱的重要文物。随后两年,进行内部发掘。这时可能会碰到不少难题。比如当陶瓷器、金属漆、还有石质等各种质地的文物出土后,需要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分类分批保护好;当包裹沉船的泥土被发掘掉后,失去了支撑,船体将面临压力环境的变化。面对这些难题,考古专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第三步便是文物展示。目前,“南海一号”已打捞出金、银、铁、瓷类等器物4000多件。据探测估计,整船将有6万至8万件文物,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而且对于关注它的不少公众来说,也急切想一睹千年沉船的“芳容”。
“南海一号”仅是一个开始
由于“南海一号”有多重重大价值,所以航海及考古专家对其给予了很多期待,航海史及造船史方面的专家称,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打捞出海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的标本。
当然,南海一号的意义远远超越自己本身。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认为,沉船必定能再现大量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因为出海远航的船是一个单一性社会,人们会把那个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带上船,这种高度浓缩过的历史标本将更有利于我们洞察当时的贸易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且提供地面上无从捕捉的考古佐证。
“南海一号”的价值更体现在它超乎想象的信息量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上。“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