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雯 驻浙江记者 苏唯谦
位于浙江省南部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县城静谧恬然,传承和守护着独具特色的多彩文化。
“景宁经济相对欠发达,但民族特色很鲜明,文化资源很丰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景宁县副县长季建标指着坐落于美丽的鹤溪河畔的畲族文化博物馆告诉记者,景宁是山区,平整土地很少,但是县政府舍得把最好的地块拿出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民族中学,舍得不断投入来传承民族文化,“虽然不像大城市有那么多声光电俱全的新式娱乐设施,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却非常高。”
拥有17.7万人口的景宁是我国畲民族聚居地之一,有畲族村落390个,畲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10。记者在双后岗村见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大妈,76岁的她指着墙上的照片讲起畲族山歌的故事:“这是在北京,这是在日本……”她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现在一年能领到畲族民歌传承的政府津贴2万多元,“我的民歌永远也唱不完,现在好多孩子在跟着我学唱歌。”
据了解,近年来,畲乡景宁非遗保护工作在创新中实现突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景宁举办的“中国畲乡三月三畲族民歌节”被确立为浙江省重点扶持的20个文化节庆活动之一。目前,景宁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19项、市级非遗项目33项、县级非遗项目79项。全县建设非遗传承基地17个,非遗活态传承示范村4个。同时,该县民族中学(“问凳”项目)、民族小学(“畲族民歌”项目)被认定为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景宁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夏雪松介绍,景宁提出了“非遗传承有形化、非遗展示载体化、非遗成果品牌化、非遗工作整体化”的工作思路。“比如,我们的乡村非遗馆把珍贵的传统文化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东西。学彩带编织技艺,可以到蓝延兰彩带展示馆;看畲族服饰生产,可以到陈小琴展示馆……”夏雪松表示,景宁县目前已建乡村系列非遗馆(室)25个,成为集中展示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还提炼、推广和有形固化了一系列畲族文化元素,如畲族“幸福吉祥”祝福语和手势,并制作海报、动漫等进行推广。如今,游客用畲族语言互道祝福已经成为景宁的一道风景。
景宁县文化部门近年来创新推出了“非遗项目申报制”。这一制度将以往非遗项目补助由“平均分摊”调整为各乡镇申报、当堂综合评估、奖励性补助,全县各乡镇、街道及社会团体对一年中准备举办的各类非遗传承活动实行项目申报和集中答辩,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评委会当场评分并提出补助意见。
“这让一批有群众基础的非遗项目‘活’了,对其他工作也产生了推动作用。”东坑镇镇长蓝利明告诉记者,镇上的章坑尝新节、汤北汤氏文化节,在景宁县非遗中心协助和策划下搞得有声有色,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搞完活动,连村容村貌都变得更整洁了,我们真心欢迎这样老百姓组织、老百姓当主角的文化活动。”蓝利明说。
利用非遗事业蓬勃发展的契机,推进“畲族文化复兴运动”,打造“全国畲族文化总部”,是景宁当前的新目标。
每逢周一,景宁一些单位的畲族人都自豪地穿起美丽的畲族服饰,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在景宁县民族中学,“赶野猪”“摇锅”“龙接凤”“采柿子”等源于畲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体育活动,受到学生们欢迎;100名畲族民歌传承志愿者组建48支重点畲族民歌队走村入寨,用一首首动听的山歌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连续举办多届的中国畲族民歌节也让山歌重新回归百姓和游客视野……
根据畲族文化元素整理编排的大型畲族歌舞《千年山哈》,形象地展示了畲族山歌、舞蹈、工艺、建筑、服饰等民俗文化。《千年山哈》的400多名演职人员全部是景宁本地乡土文艺人才,该剧2012年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表演金奖、最佳节目奖等9个奖项。
目前,景宁建设全国畲族文化总部规划初步编列工作已经完成,第一部畲族文化题材电影《山哈女友》完成拍摄,国家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动员启动……畲乡美丽非遗传承保护蒸蒸日上。